[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激光和载体技术制备疫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4507.4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57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晓杰;吴双;秦国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微纳激光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9/205 | 分类号: | A61K39/205;A61K39/165;A61P31/14;A61K4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任哲夫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激光 载体 技术 制备 疫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激光和载体技术制备疫苗的方法,涉及疫苗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载体将灭活因子定位到病原体的待作用部位,通过激光释放灭活因子,从而让病原体失去生物活性,制得疫苗。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利用激光和载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作用于病原体,在灭活病原体活性的同时保留了病原体的抗原性,不存在化学试剂污染问题,且激光技术可以精准地灭活病原体的活性,达到病原体全部失活的准确度,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疫苗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激光和载体技术制备疫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疫苗预防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抗击疾病的武器。疫苗是通过注射或粘膜两种途径接种,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从而使得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的生物制品。现在主要的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疫苗、亚单位疫苗与多肽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可食用疫苗等,不同种类的疫苗分别对应各自优缺点。目前应用广泛的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等,减毒活性疫苗是将病原体经过甲醛等化学方法处理或人工方式进行传代后,发生变异,毒性减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再进行接种,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达到目的。灭活疫苗(俗称死疫苗)是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将其灭活,只保留所需的抗原部分,再进行接种。上述制备疫苗的方法存在化学试剂污染的问题缺陷,即使制备后经过纯化和净化,也无法保证其中对机体有害的化学试剂完全清除干净;其次,传统方法制备疫苗也存在精准控制的问题,疫苗性能存在不确定因素,这就使得在接种疫苗时产生了潜在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疫苗制备方法,降低疫苗的致病性,避免疫苗被化学试剂污染,提供疫苗的接种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激光和载体技术制备疫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病原体培养基中添加载体,所述载体包裹有灭活因子;
使载体在定向力的作用下靶向定位到病原体的待作用部位,所述待作用部位包括病原体的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以及病原体的核酸结构;
通过激光的脉冲能量对所述载体进行激发,使得所述载体向所述病原体释放所述灭活因子,从而让所述病原体失去生物活性。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还包括,若检测到病原体失去生物活性,则停止激光的激发。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载体为纳米颗粒,所述定向力为由微磁场向所述纳米颗粒提供的定向力。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载体包括化学物质,所述化学物质包括CO2,甘油,小分子脂肪酸,乙醇,维生素D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定向力为由于所述化学物质的浓度差而形成的定向力。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载体为微生物,所述定向力为由所述微生物的趋向性运动而产生的定向力。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微生物为乳酸菌,双岐杆菌。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灭活因子为含醛基化学物质或含烷基化学物质。
其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为,所述激光的脉宽为300fs~5000fs、能量为1-100μJ、频率为0.001-1MHz,光斑大小为5~10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达到的技术效果包括:
利用载体将灭活因子定位到病原体的待作用部位,通过激光释放灭活因子,从而让病原体失去生物活性,制得疫苗。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利用激光和载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作用于病原体,在灭活病原体活性的同时保留了病原体的抗原性,不存在化学试剂污染问题,且激光技术可以精准地灭活病原体的活性,达到病原体全部失活的准确度,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微纳激光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微纳激光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45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