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6372.5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78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刘芝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芝芹 |
主分类号: | C08J11/08 | 分类号: | C08J11/08;C08L3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设备 油漆废渣 改性 安装板 处理箱 丙烯酸树脂 出料机构 过滤机构 废渣料 右侧壁下部 刮除机构 驱动机构 升降机构 资源回收 打散 有机架 再利用 轴承座 顶杆 固接 滚珠 网框 转轴 节约 | ||
本发明涉及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丙烯酸树脂分离较彻底和易于将产生的废渣料进行清理的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一种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包括有机架、升降机构、第一转轴、驱动机构、打散机构、滚珠、顶杆、网框、处理箱、过滤机构、刮除机构、出料机构、第一安装板和第一轴承座;处理箱右侧壁下部安装有出料机构,处理箱上方设有机架,机架上方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上固接有过滤机构。本发明达到了丙烯酸树脂分离较彻底、易于将产生的废渣料进行清理和节约动力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改性都是两种或者以上的树脂拼出来的效果比单一的树脂性能上要好。改性油漆废渣回收时,需要将丙烯酸树脂进行分离,在分离时首先将回收的改性油漆废渣,进行预处理,之后将预处理后的改性油漆废渣置于能分离丙烯酸树脂的溶剂中,将溶解物经后处理获得丙烯酸树脂。
现有技术中是直接将改性油漆废渣加入到能分离丙烯酸树脂的溶剂中,使其自行反应,因此易造成改性油漆废渣与分离丙烯酸树脂的溶剂溶解不够充分,从而造成丙烯酸树脂分离不彻底,而且产生的废渣料也不易进行清理。
以此可见,目前需要研发一种丙烯酸树脂分离较彻底和易于将产生的废渣料进行清理的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来克服现有技术中丙烯酸树脂分离不彻底和不易将产生的废渣料进行清理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丙烯酸树脂分离不彻底和不易将产生的废渣料进行清理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丙烯酸树脂分离较彻底和易于将产生的废渣料进行清理的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改性油漆废渣回收设备,包括有机架、升降机构、第一转轴、驱动机构、打散机构、滚珠、顶杆、网框、处理箱、过滤机构、刮除机构、出料机构、第一安装板和第一轴承座;处理箱右侧壁下部安装有出料机构,处理箱上方设有机架,机架上方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上固接有过滤机构,过滤机构位于处理箱内;第一安装板顶部右侧固接有驱动机构,第一安装板顶部左侧固接有打散机构;机架顶部固接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上固接有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上端与第一轴承座枢接,第一转轴的第一段部分与驱动机构的一动力输出端啮合;第一转轴下端穿过第一安装板固接有网框,网框位于处理箱内;网框顶部两侧均固接有顶杆,顶杆顶部固接有滚珠;机架上固接有刮除机构,刮除机构位于处理箱的上方。
更进一步的,升降机构包括有气缸和第二安装板;机架顶部固接有气缸,气缸顶部固接有第二安装板。
更进一步的,驱动机构包括有固定板、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轴承座、第二转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安装板顶部右侧固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左侧固接有电机和第二轴承座,电机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下方,电机的输出轴上固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二转轴与第二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二轴承座;第二转轴从上至下依次固接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转轴的第一段部分啮合,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
更进一步的,打散机构包括有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和搅拌杆;第三轴承座和第四轴承座均固接于第一安装板顶部左侧,且第三轴承座位于第四轴承座右侧;第三转轴与第三轴承座枢接,第三转轴上端固接有第三齿轮;第四转轴与第四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四轴承座;第四转轴上端固接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四转轴下部两侧对称固接有多个搅拌杆,且搅拌杆与网框配合。
更进一步的,过滤机构包括有连杆、挡板、第一滑块和滤布;第一安装板两侧均固接有连杆,连杆下端穿过机架固接有挡板,两挡板之间固接有滤布,滤布位于处理箱内,且位于网框的下方;挡板底部固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与处理箱内壁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芝芹,未经刘芝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63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偏苯三酸的三戊基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