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7283.2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2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徐璇;谷晓松;付诗琪;吕秀龙;罗玉洁;颜秋彤;张影;何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王艳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污染地表水 氢氧化锆 深度处理 微污染 沸石 水中 吸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废水处理领域 可降解有机物 反硝化脱氮 有机污染物 固体碳源 过程处理 连续处理 微污染水 有机物 反硝化 出水 降解 进水 地表水 水质 | ||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及系统。其依次采用固体碳源反硝化脱氮、沸石吸氨和氢氧化锆吸磷过程处理进水,同时,反硝化过程液利用和去除了微污染水中可降解有机物,沸石吸氨和氢氧化锆吸磷过程去除了微污染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三者的结合有效的去除了微污染水中的低浓度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并且处理时间短,可连续处理,可在短时间内将劣五类及其以上的地表水中的COD降至20mg/L以下,TP降至0.2mg/L以下,TN降至1.0mg/L以下,使得最终出水中的COD、TP和TN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水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氮和磷是引起自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也成为了污水处理的两大主要任务。COD浓度较高在水中降解时会导致水中溶解氧被利用,使水体成为厌氧状态,易引发水体发黑、发臭,COD进入自然水体,破坏水体平衡,造成除微生物外几乎所有生物的死亡,不仅危害水体的生物如鱼类,而且还可经过食物链的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因此去除水体的COD也是污水处理的另一重点。我国现阶段正在开展水源地整治、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等项目,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之后,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已进行开展,2015年11月国家环保部办公厅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特别排放限值,其特别排放限值总体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体水质要求相当。现阶段,我国常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主要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其一级A标尾水相当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V类水水质,其中仍含有微量的氮、磷和COD属于微污染地表水。
微污染地表水流入城市河道、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等水质要求较高的流域,氮和磷的排入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COD的排入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被利用,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且该流域范围内禁止不达标水体的排入,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排入水体中的水质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水质。因此,需要一种方法对微污染地表水进行深度处理。
微污染地表水中氮磷含量较低难以处理,对此类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膜法和吸附法;化学沉淀法因投加药剂,产生大量难处理污泥,造成二次污染,运行成本高;膜法则存在着管理复杂、运行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相比之下,吸附法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微污染地表水中COD含量较低难以生化处理,现有处理技术基本为膜法处理及增大曝气进行生物氧化处理,两类处理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对能耗需求较大,运行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氮、磷吸附剂有效处理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的氮、磷和有机物污染物。
一种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方法,进水依次经固体碳源反硝化脱氮、沸石吸氨和氢氧化锆吸磷过程得到出水。
优选的,所述固体碳源在使用前经反硝化细菌挂膜,所述固体碳源的制备方法:采用脲素、甲酰胺和丙三醇为复合增塑剂,以淀粉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热处理制得高淀粉含量热塑性淀粉(TPS),再将TPS进行熔融,并在其熔融态中加入聚酯、偶联剂、润滑剂、抗氧化剂和热稳定剂进行混炼,冷却后的材料通过粉碎机和单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得到。
优选的,所述沸石是经洗涤、过筛和烘干的天然沸石,所述沸石的粒径为2-4mm。
优选的,所述氢氧化锆的粒径为50nm~50um。
优选的,所述氢氧化锆吸附饱和后可再生,其再生的方法为:将吸附饱和的氢氧化锆与氢氧化钾/钠溶液充分接触形成脱附体系,脱附后氢氧化锆用水洗涤3~5次,可再进行吸附循环利用,优选的,氢氧化钾/钠溶液的浓度为1mol/L~10mol/L,脱附体系的初始pH大于或等于12,脱附的时间为30~5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72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