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新型含气饮料生产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7859.5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4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东;韩爽;刘大庆;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节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00 | 分类号: | A23L2/00;A23L2/54;F25B3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海燕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气饮料 吸收式 吸收式热泵 高效利用 热量释放 吸收热量 饮料生产 能源 生产工艺 生产成本 消耗 生产 污染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新型含气饮料生产的系统,通过设置吸收式热泵,从饮料生产需要降温的部分工序中吸收热量,并将热量释放于需要升温的部分工序,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含气饮料生产工艺中能源的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新型含气饮料生产的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饮料行业的年能源消耗总量已达到1475.74万吨标准煤,约占食品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20%。在传统饮料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用于加热生产用水,以供用热的生产工艺单元使用。同时又存在着大量需要冷却的工艺单元,所消耗冷水普遍由如冷冻机提供,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化石能源、电力被消耗,综合能源利用率低。因此,如何高效、充分的利用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冷、热能源,提高生产中综合能源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新型含气饮料生产的系统,用以降低含气饮料生产工艺中能源的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新型含气饮料生产的系统,包括第一加热器、冷却混合灌装机和吸收式热泵,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吸收器,所述发生器具有驱动热源输入端和驱动热源输出端,所述冷却混合灌装机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输入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连通,形成冷却介质循环,所述第一冷凝器用以加热液态二氧化碳,所述第一冷凝器通过气态二氧化碳输出管与所述冷却混合灌装机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通过加热介质输送管路依次连通,形成加热介质循环,所述冷却混合灌装机用以将二氧化碳气体和饮料混合灌装为含气饮料,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以加热经所述冷却混合灌装机灌装后的含气饮料。
优选地,还包括饮料传送带,所述饮料传送带用以将所述冷却混合灌装机灌装后的含气饮料输送至所述第一加热器。
优选地,还包括空瓶冷却器,所述吸收式热泵还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吸收器,所述空瓶冷却器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输入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连通,形成冷却介质循环,所述空瓶冷却器用以冷却空瓶,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二吸收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通过加热介质输送管路依次连通,形成加热介质循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加热介质、所述冷却混合灌装机的冷却介质和所述空瓶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均为水。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基于吸收式技术的新型含气饮料生产的系统,包括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和吸收式热泵,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第一吸收器和第二吸收器,所述发生器具有驱动热源输入端和驱动热源输出端,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吸收器、所述第二吸收器、所述第一冷凝器通过加热介质输送管路依次连通,形成加热介质循环,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以预热糖浆液,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以对预热后的糖浆液加热杀菌,所述第一冷却器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输入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连通,形成冷却介质循环,所述第一冷却器用以预冷杀菌后的糖浆液,所述第二冷却器通过冷却介质输出管和冷却介质输入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连通,形成冷却介质循环,所述第二冷却器用以将预冷后的糖浆液冷却至设定温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器为蒸汽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具有饱和蒸汽循环管路。
优选地,还包括糖浆输送管,所述糖浆输送管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一冷却器和所述第二冷却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器的加热介质、所述第一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和所述第二冷却器的冷却介质均为水。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节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同方节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78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