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8630.3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1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戴文潮;程光明;赵晨熙;赵建军;邹传元;胡亮;田宗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43/11;E21B43/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贾悦;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打通 管柱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其包括:筒状主体,在其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筒状主体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偏斜的容纳孔,容纳孔连通到筒状主体之外;喷射管,其套设在筒状主体内,喷射管的上端处于筒状主体内,喷射管的下端设置在容纳孔内,在喷射管的下端处设置有喷射口;以及固定部,其设置在筒状主体内,在固定部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固定部的固定孔,喷射管穿过所述孔并与固定孔密封式接合;其中,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在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向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而使喷射管通过容纳孔而射入到储层中。通过这种管柱能够更加高效地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完井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采中,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是为了后续采油工作而进行的重要工艺步骤,其直接决定了采油的效率和采油深度。
目前,比较常用的打通技术包括利用聚能弹射孔打通油流通道。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采用的这种射孔方式。然而,这种射孔方式对储层产生的压实带污染问题是无法克服的。同时,这种射孔方式还导致储层的有效渗透率较低。这对采油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近年来,人们开始采用水力喷砂射孔的方式来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然而,到目前为止的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均不能用于深地层(例如,井深超过6000米)、质地较硬的不容易穿透的储层(例如,碳酸盐岩储层)的穿透连通。另外,现有的管柱还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等问题,进而导致了施工的成本非常高,而效率非常低。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高效地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的管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通过这种管柱能够更加高效地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其包括:筒状主体,在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偏斜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连通到所述筒状主体之外;喷射管,所述喷射管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上端处于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设置有喷射口;以及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筒状主体内,从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壁径向向内延伸,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喷射管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固定孔密封式接合;其中,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在所述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向所述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而使所述喷射管通过所述容纳孔而射入到所述储层中。
在将上述管柱下入到井下的预定深度之后,则可进入到打通储层状态。此时,向筒状主体的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一方面,打通流体能通过筒状主体而进入到喷射管内,并由喷射口射出筒状主体而射向储层。另一方面,在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由打通主体形成高压环境,从而喷射管能由容纳孔离开筒状主体并射向储层。通过这两种过程的结合,有利于在地层中形成非常深的油流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偏离于所述筒状主体的中心轴线设置,并与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壁间隔开,所述管柱包括相对于彼此并列设置的多个喷射管,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相应的多个固定孔,各个喷射管穿过相应的固定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与所述喷射管之间构造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弹性密封件,以使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喷射管之间密封式接合,所述间隙和所述弹性密封件构造为允许所述喷射孔发生膨胀变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容纳孔内设置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构造为在下入管柱状态下能阻止所述喷射管的下端从所述容纳孔中射出去,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允许所述喷射管的下端从所述容纳孔中射出去。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喷射管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延伸的卡接凸起,所述封堵件相对于所述卡接凸起而设置在所述容纳孔的外侧,其中,所述封堵件构造为能在与所述打通流体相接触时被溶解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86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锌和艾草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隔离开关的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