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89009.9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6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苏丹辉;周建伟;柴波;董子超;韩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1M10/00 | 分类号: | G01M10/00;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易滨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隙岩体 水汽 监测孔 监测 岩土工程领域 地质勘测 监测结果 目标监测 数据分析 野外操作 蒸气压 测量 应用 | ||
1.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目标监测裂隙岩体:在监测点任意选取一裂隙岩体,并对该裂隙岩体的体裂隙率进行测量,若测得该裂隙岩体的体裂隙率符合预设的体裂隙率值,则该裂隙岩体为目标监测裂隙岩体;
S2、设置监测孔:在S1所得的所述目标监测裂隙岩体的岩壁表面选取多个监测孔,并钻孔;
S3、测量每个监测孔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准备多根与S2中所得的多个所述监测孔一一对应的探测管,在每根所述探测管的表面上均安装温湿度监测仪器,将多根所述探测管一一对应地插入多个所述监测孔内,并分别利用每根所述探测管上的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间断地对对应的每个所述监测孔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同步监测,以采集在不同时间段时,每个所述监测孔内的温度值和相对湿度值;
S4、计算监测孔内的蒸气压:监测结束后,分别取出多根所述探测管,将每根所述探测管上的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采集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信息进行收集,并根据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采集到的每个时间段的温度值和相对湿度值,计算每个时间段时,对应的所述监测孔内的蒸气压值。
S5、数据分析:将S4中得到的每个所述监测孔内的蒸气压值进行分析,即可得到该目标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中水汽运移的规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的所述预设的体裂隙率值的区间为1.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的所述监测孔设有三个,并分别沿S1中所述目标监测裂隙岩体的高度方向从高到低依次均匀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孔的孔深为450cm,孔径为15cm。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监测孔的孔口处均设有封孔件,所述封孔件可将所述监测孔的孔口封闭或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孔件为海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探测管为管长为400cm,外径为20mm的PVC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的安装还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在所述探测管的表面0cm、20cm、50cm、100cm、150cm、200cm、300cm、400cm的位置进行标记,以得到多个固定点;
(2)、在步骤(1)中所得的每个所述固定点上均安装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并将多个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与所述探测管进行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监测裂隙岩体非饱和带水汽运移规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温湿度监测仪器对对应的所述监测孔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采集时间间隔为10min,采集周期为7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900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