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的锂电池规整程度分级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9453.0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0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马天翼;王芳;刘仕强;樊彬;韦振;陈立铎;刘磊;姜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34 | 分类号: | B07C5/34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戴文仪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计算机 断层 扫描 检测 锂电池 规整 程度 分级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的锂电池内部规整程度分级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将锂离子电池样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测试,获得锂电池内部截面图像;测量电极层间距,得到正极和负极间距数据的差异;建立动力电池内部结构规整程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本发明能够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测试,对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的规整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到电池内部规整程度的优势点和薄弱点,促进电池工艺水平提高,增加消费电子用和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的锂电池内部规整程度分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最早由Whittingham等在1976年发明。随后1981年,Bell实验室将石墨作为负极材料成功制成了锂离子电池,解决了过去用锂片为负极所带来的储存困难、成本过高、条件苛刻等问题。1991年日本SONY公司第一次制造出商品锂离子电池,开始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是由正极、隔膜、负极和电解液组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富含锂的材料,而负极材料是由可以容纳锂的材料构成。当电池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锂脱嵌,通过电解液和隔膜进入负极,而负极形成嵌锂化合物。电池放电时情况则相反,嵌锂的负极材料中锂脱嵌,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回到正极,完成一个充放电循环。锂离子电池即是锂以离子的形式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转移,使电池完成充放电的过程,因此锂离子电池又被称为“摇椅电池”。由于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因素,逐渐被应用于电动汽车中,作为动力电池使用。随着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动力电池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其评价手段的动力电池测试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动力电池测试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是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使动力电池测试技术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测试方法相对单一、各层级测试相对独立的问题。
针对动力电池的寿命、电性能和安全性能要求,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测试标准。然而现有动力电池测试评价体系最小测试单元是电池单体,采用的测试方法是对电池样品进行电信号、机械信号和环境信号的激励,并判断测试样品的响应情况。以上测试方法只能判断动力电池当前的电性能和安全性能,对于电池内部的安全隐患无从得知。动力电池内部由正极、隔膜、负极通过卷绕或叠片的方式组成,内部结构的规整度对于电池的安全性有很大影响。内部结构不规整、不均匀、存在缺陷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场不均、电流密度不均的现象,经过长期使用,容易产生电极断裂、微内短路等安全隐患,导致性能快速下降或发生安全事故。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分辨率逐渐提高,目前已可以应用于动力电池测试领域。本发明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动力电池的检测,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的图像,结合本发明提出的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形成的锂电池内部规整程度的分级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的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内部结构规整程度进行测试评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的锂电池内部规整程度分级评价方法,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测试和评价锂离子电池内部结构的规整程度和稳定性,为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评估依据,并为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提供了参数指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的锂电池内部规整程度分级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锂离子电池预处理;
(2)将锂离子电池样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测试,获得锂电池内部截面图像;
(4)测量电极层间距,得到正极和负极间距数据的差异;
(5)建立动力电池内部结构规整程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94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型零件感应淬火后智能检测识别系统
- 下一篇:硅片分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