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89778.9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28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艳;杨兴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3/00 | 分类号: | B23C3/00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零件 机械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框架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粗铣零件的正反面,根据加工精度在零件通腔处留取工艺块,其余加工处单边留余量0.5mm;分别精铣零件正反面。本发明通过对加工余量的精准控制,准确精铣零件,利用留取工艺块的方式,既能在粗铣时将变形应力释放,又能在加工框架内下陷及表面时起到支撑作用,有效的保证产品尺寸,并方便装夹,缩短换压板时间,提高加工效率。采用该机械加工工艺方法解决了框架类零件变形问题,产品质量稳定,满足了设计图纸要求,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及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框架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框架类零件是机械加工中常见的类型。尤其是材料为2A12-H112的盒体类零件,该类零件具有外形尺寸大,重量轻,结构简单等特点。由于零件的结构特点使零件在加工中极易产生变形,难以保证产品的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在加工该零件的主要难点有:⑴零件外形较大,去处余量多;⑵零件厚度、平面度及零件表面质量要求高。在加工过程中零件变形、不易装夹是该类零件加工中的主要难点。
现有的该类框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为:(1)粗铣零件正反面,其粗铣时将框架类零件中的通腔、下陷及外形按图纸尺寸单边留余量0.5mm加工;(2)半精铣基准面;(3)精铣零件正反面,其精铣时压零件外形精铣零件内腔,铣零件外形时采用分别换压板方式。缺点极为明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法完全解决零件变形问题,框架内中间部分厚度尺寸,零件厚度两面平面度及平行度不稳定;(2)加工完后零件表面有接刀痕;(3)需多次换压板,加工效率低;(4)产品合格率较低。
因此在确定机械加工方法时需要围绕其难点来进行分析、控制,使零件达到尺寸精度要求,满足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框架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粗铣零件的正反面,根据加工精度在零件通腔处留取工艺块,其余加工处单边留余量0.5mm;
(2)分别精铣零件正反面。
进一步的,所述粗铣零件的正反面时采取虎钳装夹。
进一步的,所述留取工艺块的操作为:所述工艺块表面与零件上下表面应等高,且各工艺块中心应铣通;所述工艺块与零件同腔边缘距离大于精铣通腔时所用刀具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精铣零件正反面的具体操作方法为:精铣第一面时先压零件外形,精铣零件内腔需加工内容,留工艺块处深度与下陷深度一致,通腔处不加工;内腔加工完后,压零件内工艺块,精铣零件表面及外形;
精铣第二面时先压零件内工艺块,加工零件表面及外形上需加工处,然后压零件外形,精铣零件内下陷及通腔,去除工艺块精铣通腔时应先留余量,手动将工艺块去除再精铣通腔。
优选的,所述工艺块的宽度为4—5mm。
优选的,所述工艺块的宽度为4.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通过对加工余量的精准控制,准确精铣零件,利用留取工艺块的方式,既能在粗铣时将变形应力释放,又能在加工框架内下陷及表面时起到支撑作用,有效的保证产品尺寸。并方便装夹,缩短换压板时间,提高加工效率。采用该机械加工工艺方法解决了框架类零件变形问题,产品质量稳定,满足了设计图纸要求,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及加工效率。
本发明方法完美的解决零件变形问题,使零件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满足图纸要求;保证零件表面质量,使加工完的零件表面无接刀痕;减少换压板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框架类零件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97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