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2726.7 | 申请日: | 201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9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斌;陈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岸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岸谷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19 | 分类号: | A61K9/19;A61K47/3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吴飞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降解高分子 多孔微球 亲水性 微球 制备 洗涤 低沸点有机溶剂 无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挥发 高分子溶液 疏水性药物 混合溶液 搅拌条件 离心处理 升温搅拌 有机溶剂 有效调控 上清液 释放量 致孔剂 滴加 球壳 乳滴 乳化 水中 通孔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生物降解高分子与亲水性的致孔高分子溶于低沸点有机溶剂,所得生物降解高分子/致孔高分子溶液在搅拌条件下滴加到水中;(2)将步骤(1)所得混合溶液升温搅拌,待有机溶剂挥发后,离心处理所得溶液,然后除去上清液,洗涤所得微球;(3)将洗涤后的微球进行冷冻干燥,即得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本方法利用既可以溶于有机溶剂又具有水溶性或亲水性的高分子作为致孔剂,使生物降解高分子可在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乳化,形成稳定的乳滴,最终制得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表面的孔为贯穿球壳的通孔,可以有效调控所包裹的疏水性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在药物缓控释制剂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心微球既可以包裹亲水性的药物,同时也能负载疏水性药物。包裹的药物通过扩散或者微球的降解以可控的方式释放到介质中,实现药物的缓/控释。
传统乳化法制备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通常为致密的空心微球,溶于有机溶剂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乳滴,随着微球中有机溶剂的挥发,生物降解高分子形成致密的球壳,经洗涤除去微球表面吸附的表面活性剂,获得空心微球。
对于疏水性药物,微球的致密壳层已成为其快速释放的障碍,以扩散方式释放到介质中的药物难以满足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同时,通过微球降解的释放行为更是难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微球壳表面的多孔结构有利于调控所包裹的疏水性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因此,制备多孔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将对于疏水性药物的控制释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乳化法制备的微球球壳致密、难以有效控制疏水性药物的释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与亲水性的致孔高分子材料溶于低沸点有机溶剂,所得生物降解高分子/致孔高分子溶液在搅拌条件下滴加到水中;
(2)将步骤(1)所得混合溶液升温搅拌,待有机溶剂挥发后,离心处理所得溶液,然后除去上清液,洗涤所得微球;
(3)将洗涤后的微球进行冷冻干燥,即得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
其中,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可选自聚L-丙交酯(PLLA)、聚(DL-丙交酯)(PDLLA)、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中的至少一种。致孔高分子材料可为聚乙二醇和/或泊洛沙姆。低沸点有机溶剂可为二氯甲烷和/或三氯甲烷。
较优的,步骤(1)中,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与致孔高分子材料的质量比为20:1~5:1。
更优的,生物降解高分子/致孔高分子溶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10~1:5。
上述步骤(2)中,升温搅拌条件优选为:将步骤(1)所得混合溶液升温至30~45℃,搅拌5~24小时。进一步的,离心处理的条件为:在2000~12000rpm的转速下离心处理3~10分钟。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利用既可以溶于有机溶剂又具有水溶性或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致孔剂,使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可在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乳化,形成稳定的乳滴,通过有机溶剂的挥发,得到微球,然后将微球冷冻干燥,最终制得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表面的孔为贯穿球壳的通孔,从而可以有效调控所包裹的疏水性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而且,本发明所得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多孔微球表面通孔的孔径和密度可通过生物降解高分子与致孔高分子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可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疏水性药物。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岸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岸谷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岸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岸谷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27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