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93822.3 | 申请日: | 201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2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吕碧洪;荆国华;陈志标;周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陈丹艳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非水固 相变 吸收 体系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由2‑氨基‑2‑甲基‑1‑丙醇、二丙二醇二甲醚和哌嗪组成的三元混合体系,该体系吸收CO2前为均一透明液体溶液,吸收CO2后变为固‑液两相,且CO2富集在固相中,仅仅只需将固相分离后再生即可,可极大降低再生的富液量,从而降低技术的再生能耗。该固‑液相变三元吸收体系,最大的优势是饱和后的富液固相为颗粒晶体,与传统已有的固‑液相变体系固相粘稠状富液相比,易分离操作;且该相变体系再生温度远低于传统固‑液相变体系,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控制与减排是近年来各国关注的热点。碳减排主要是针对能源系统,如火力发电厂等CO2集中排放源,其关键是对烟气中CO2的捕集分离。但传统的有机胺水溶液吸收法存在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以30wt%乙醇胺(MEA)为例,其饱和溶液的热解吸能耗高达3.7GJ/t CO2,大量的能量消耗于溶剂水的加热和蒸发过程。
相变吸收剂作为一种新型吸收剂,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种新型吸收剂,在吸收CO2前为均相溶液,吸收CO2后通过一定手段调节可使吸收剂发生液-液或者固-液分相,CO2主要富集于其中一相,只需将CO2富相送至再生塔内解吸,从而大幅减少吸收剂的再生体积,进而减少该体系的再生能耗。目前,已有的相变吸收剂中,主要集中在液-液相变吸收体系,但实际上,该体系的研究仍然尚未成熟,诸如液-液两相分离不便、富液粘度较大等问题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加以解决。除了液-液分相,固-液分相体系的研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液-液分相体系所面临的问题。由于CO2吸收产物不断以固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沉淀出来,有利于产物的快速分离。已有的关于固-液相变吸收剂的研究,基于有机胺的基于聚胺非水固-液相变体系,形成的固相产物为粘稠状物体,不利于分离;而基(polyamine)的非水固-液相变体系,其能使CO2吸收产物从溶剂中完全沉淀出来,具有更好的分相效果,但过高的再生温度易加速胺的氧化降解及设备的腐蚀。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固液相变吸收剂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相变吸收剂,因CO2主要富集于其中一相,只需将CO2富相送至再生塔内解吸,从而大幅减少吸收剂的再生体积,因而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其中,固液相变吸收剂与液液相变吸收剂相比,产物相对易分离,更有利于实际操作,但相关研究较少,如何构建新型固液相变体系仍然是一个难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捕集二氧化碳应用,将克服已有相变吸收剂富液粘稠难以分离或者再生温度高的缺陷,为二氧化碳捕集提供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及其应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二氧化碳捕集效率低、吸收剂再生困难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三元非水固-液相变吸收体系,由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二丙二醇二甲醚(DME)和哌嗪(PZ)组成的三元混合体系,其中2-氨基-2-甲基-1-丙醇和哌嗪的的摩尔配比为7:3-9:1,二者总浓度为1-2mol/L,二丙二醇二甲醚为溶剂。
其中,AMP(式Ⅰ)作为主吸收剂,因其空间位阻效应,保证体系优异的再生性能;基于AMP的非水液固分相体系吸收CO2后,产物以少量固体的形式生成,需再生的吸收剂体积量大幅减少,且在较低温度下即可高效再生,节能潜力巨大;
DME(式II)作为分相试剂,确保吸收剂吸收CO2后易发生固-液相变,因其高沸点、低蒸气压特性,再生时溶剂不易挥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38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