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费托液蜡生产高纯度长碳链正构烷烃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5727.7 | 申请日: | 201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山;廖荣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振山;廖荣凯 |
主分类号: | C07C7/00 | 分类号: | C07C7/00;C07C7/04;C07C9/15;C07C9/2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0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系统 末级 薄膜蒸发器 精馏塔 一级精馏塔 正构烷烃 长碳链 高纯度 托液 产品多样性 产品冷却器 创造性使用 底部出料口 液相出料口 原料预热器 中部进料口 生产周期 产品纯度 分离原理 工艺技术 工艺难度 管路合并 末级管路 设备特性 生产技术 费托 液蜡 生产 填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费托液蜡生产高纯度长碳链正构烷烃的装置,属于费托液蜡生产技术领域。包括末级分离系统和第一分离系统,第一分离系统中的一级薄膜蒸发器和一级精馏塔底部出料口通过管路合并后通过第一管路与末级分离系统中的末级精馏塔相连,第一分离系统中的一级精馏塔中部进料口通过管路与原料预热器相连,末级分离系统中的末级精馏塔和末级薄膜蒸发器底部的液相出料口通过末级管路与重相产品冷却器相连。本发明创造性使用薄膜蒸发器和精馏塔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充分发挥两种不同分离原理的设备特性,使生产的产品多样性更好,产品纯度更高,填补国内的空白,降低了工艺难度,缩短了生产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费托液蜡生产高纯度长碳链正构烷烃的装置,属于费托液蜡生产技 术领域。
背景技术
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process),又称F-T合成,是以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 混合气体)为原料在催化剂和适当条件下合成为液态的烃或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的工 艺。在1925年,由位于鲁尔河畔米尔海姆市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德国化学家弗朗 兹·费歇尔和汉斯·托罗普施所开发的。
煤炭经费托合成工艺生产出费托合成油,费托合成油经催化加氢装置加氢处理,正构烷 烃含量达90%以上,再经常压蒸馏塔,减压蒸馏塔粗分离出石脑油,汽油,柴油,1#费托粗 液蜡,2#费托粗液蜡和费托蜡等产品。
其中1#费托粗液蜡的主要成分为C8-C18的烷烃轻质液蜡和2#费托粗液蜡的主要成分为 C11-C21的烷烃重质液蜡,其正构含量都达90%以上。
现有技术的高纯正构烷烃生产工艺为:轻质液蜡原料经输送管道,由塔式精馏器中部进 料口进料,经塔底再沸器与导热油换热,轻相组分挥发,经塔顶冷凝器冷凝,进入塔顶产品 缓冲罐,得到碳数小于14的相对较短碳链的高纯正构烷烃,长碳链正构烷烃生产相对较困难。
现有生产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列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低,长碳链组分 不能有效汽化;(2)物料停留时间长,长碳链的正构烷烃长时间高温,容易裂解变黄,影响 产品质量。
因此,亟需开发一套新型使用费托液蜡生产高纯度长碳链正构烷烃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费托液蜡生产高纯度长碳链正构烷 烃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得到C15-C19等正构烷烃产品,纯度高,工艺难度小,物料在设备中 加热停留时间短,避免了长时间高温裂解变质。
本发明所述的使用费托液蜡生产高纯度长碳链正构烷烃的装置,包括末级分离系统和第 一分离系统,第一分离系统中的一级薄膜蒸发器和一级精馏塔底部出料口通过管路合并后通 过第一管路与末级分离系统中的末级精馏塔相连,第一分离系统中的一级精馏塔中部进料口 通过管路与原料预热器相连,末级分离系统中的末级精馏塔和末级薄膜蒸发器底部的液相出 料口通过末级管路与重相产品冷却器相连。
其中:
第一管路与末级分离系统相连的管路上,第一管路还连接有第二分离系统和次末级分离 系统,第一管路的一端连接第一分离系统中一级薄膜蒸发器底部的液相出料口和一级精馏塔 底部的液相出料口,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分离系统中二级精馏塔中部的液相进料口相连。
第二分离系统与次末级分离系统通过第二管路相连,第二管路的一端连接第二分离系统 中二级薄膜蒸发器底部的液相出料口和二级精馏塔底部的液相出料口,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 次末级分离系统中次末级精馏塔部的液相进料口相连。
次末级分离系统通过次末级管路与末级分离系统相连,次末级管路的一端连接次末级分 离系统中次末级薄膜蒸发器底部的液相出料口和次末级精馏塔底部的液相出料口,次末级管 路的另一端与末级分离系统中末级精馏塔中部的液相进料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振山;廖荣凯,未经李振山;廖荣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57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二氧化硫为调节剂的C4组分加氢脱除丁二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致发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