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注桩试桩装置及其试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6236.4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4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蔡静;贺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诺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8 | 代理人: | 牛芳玲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桩装置 测试桩 千斤顶 混凝土试块 准确度 压力均衡 荷载 灌注桩 配重 试桩 竖向 桩帽 个位移传感器 建筑施工技术 测试数据 沉降数据 调节试验 配重平台 竖向位移 通用性强 桩基沉降 分配梁 下垫块 箱形梁 中间箱 边部 顶升 形梁 支墩 桩径 组装 拆除 支撑 制作 保证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机械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注桩试桩装置及其试桩方法,一方面通过在测试桩上安装桩帽,并在桩帽上放置下垫块来保持竖向压力均衡,另一方面通过千斤顶和混凝土试块配重的数量来调节试验用荷载的大小,且通过支墩、中间箱形梁、边部箱形梁、分配梁来支撑混凝土试块配重,从而保证了千斤顶在顶升或下降时配重平台的安全,并通过设置于测试桩周围的多个位移传感器来获取测试桩的竖向位移,从而提高了试桩装置沉降数据的准确度;且该试桩装置适用于各种不同桩径、不同试压荷载,通用性强;并具有竖向压力均衡,桩基沉降测试数据准确度高,使用安全,制作及组装简单,安装和拆除方便,易重复使用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注桩试桩装置及其试桩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筑、桥梁基础结构,桩基在使用中所受上部荷载很大,概据国家的地基与桩基工程验收规范,应对桩基进行承载力静载试验,测试桩主要目的如下:验证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检测桩身完整性,验证地质条件是否与地勘报告吻合。
目前,在对桩基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国内普遍采用在测试桩的顶部放置千斤顶,千手顶上安装一个配重平台,配重一般采取混凝土块,砂袋等材料,当启动千斤顶时,千斤顶顶升配重平台产生在千斤顶底座产生反力,该竖向反力作用在测试桩顶部,通过千斤顶的压力表所显数值即为测试桩顶部的加载值,通过测试桩侧壁的位移传感器来读出测试桩在不同荷载下的沉降值。该试桩装置存在如下缺点:支撑配重平台的临时支墩在受压后顶部标高不一致易导致配重平台倾斜,桩基在承受竖向荷载而沉降时,遇到地质条件较差不均匀时,桩基可能发生轻微倾斜,导致测试数据不准,甚至配重平台倒塌,另外,配重平台上的配重布置位置不对称均匀,也会导致传至千斤顶和桩基上的竖向力对桩基顶部产生偏心压力,导致桩基沉降值不准且可能引起配重平台失衡而倒塌,另外,试桩装置通用性差,测试不同桩径时往往需采取不同配重平台装置,经济性不好。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灌注桩试桩装置桩基沉降数据准确度低、配重平台易失衡倒塌,通用性差的缺点,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注桩试桩装置,其中,包括测试桩、桩帽,下垫块,上垫块,千斤顶,箱形梁,分配梁,混凝土垫块,支撑梁,支墩和多个基准桩;
所述桩帽盖设在所述测试桩上,所述下垫块、所述千斤顶和所述上垫块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于所述桩帽上,所述上垫块的顶端设置有箱形梁,且所述箱形梁的底部对应两侧均通过所述支墩与地面连接,且所述箱形梁上设置有分配梁,所述混凝土垫块设置于所述分配梁上;
多个所述基准桩均设置于所述测试桩的周围,每个所述基准桩上均连接有一所述支撑梁,且所述支撑梁临近所述桩帽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上述的灌注桩试桩装置,其中,所述桩帽的顶部为平面,且所述桩帽的顶部与地面之间的高度不小于400mm。
上述的灌注桩试桩装置,其中,所述测试桩周围设置有4个所述基准桩,且每个所述基准桩距离所述测试桩外径的距离均为1.2~1.6m,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基准桩垂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位移传感器连接。
上述的灌注桩试桩装置,其中,所述试桩装置包括中间箱形梁和位于所述中间箱形梁两侧的边部箱形梁;
所述中间箱形梁和所述边部箱形梁的底部对应两侧均通过所述支墩与地面连接。
上述的灌注桩试桩装置,其中,所述上垫块和所述下垫块的材质均为钢材。
上述的灌注桩试桩装置,其中,所述混凝土试块的上表面设置有吊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注桩试桩方法,其中,上述的灌注桩试桩装置,所述试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62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