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保护地铁隧道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8610.4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0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兆;刘成军;隋耀华;张思远;黄博;李志利;张旭群;郭康仕;张煜钊;黄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9/12;E02D5/7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00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注桩 止水桩 地铁隧道 基坑支护结构 地铁隧道结构 基坑 锚索结构 隧道周边 盖板 岩土层 预应力锚索 隔离作用 一端设置 泥土层 施工 稳性 混凝土 穿过 暴露 延伸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保护地铁隧道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中间灌注桩,设置在相邻两个地铁隧道的中间;止水桩,设置在地铁隧道的外侧;外侧灌注桩,设置在止水桩的外侧,盖板,设置在地铁隧道的上方;锚索结构,其一端设置在外侧灌注桩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止水桩并延伸至地铁隧道下方的泥土层;中间灌注桩、止水桩、外侧灌注桩、盖板通过混凝土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所述基坑支护结构。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和方法,其中间灌注桩起到了隔离作用,外侧灌注桩提高了隧道周边岩土层的稳定性,减少了基坑暴露的时间,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通过锚索结构与止水桩、外侧灌注桩的连接,形成预应力锚索结构,充分发挥隧道周边岩土层的自稳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支护工程领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保护地铁隧道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开发规模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修建地铁。地铁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在大城市中表现中明显的优势,而城市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在地铁结构邻近进行施工,因此保护地铁结构的安全性成为工程能够成功施工的关键因素。
对于目前的地铁隧道结构邻近的基坑支护方式,经常受限于地铁保护的要求而必须采取刚度较大且较为保守的措施,由此产生了造价高、施工难和工期长等问题。在地铁邻近区域进行基坑开挖,通常采用排桩、内支撑或连续墙、内支撑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支护,这种支护方式存在基坑支护结构必须同时拆除的要求,对施工顺序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保护地铁隧道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其施工方便,造价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保护地铁隧道结构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灌注桩,设置在相邻两个地铁隧道的中间;
止水桩,设置在所述地铁隧道的外侧;
外侧灌注桩,设置在所述止水桩的外侧;
盖板,设置在所述地铁隧道的上方;
锚索结构,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灌注桩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所述止水桩并延伸至所述地铁隧道下方的泥土层;
所述中间灌注桩、所述止水桩、所述外侧灌注桩、所述盖板通过混凝土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所述基坑支护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中间灌注桩起到了隔离作用,外侧的灌注桩提高了隧道周边岩土层的稳定性,减少了基坑暴露的时间,提高了基坑的稳定性,通过锚索结构与止水桩、外侧灌注桩的连接,形成预应力锚索结构,充分发挥隧道周边岩土层的自稳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锚索结构包括:
第一锚索结构,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灌注桩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所述止水桩并延伸至所述地铁隧道下方的泥土层;
第二锚索结构,其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灌注桩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所述止水桩并延伸至所述地铁隧道下方的泥土层;
所述第二锚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锚索结构的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锚索结构包括:
第一腰梁,设置在所述外侧灌注桩的外侧;
第一锚索,其顶部与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底部向下倾斜并延伸至所述地铁隧道下方的泥土层;
第一注浆体,与所述第一锚索的底部连接,并与周边的泥土层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锚索结构包括:
第二腰梁,设置在所述外侧灌注桩的外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腰梁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86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