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2154.6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9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姚雨良;郭智;王乐;鹿楠;杨荣广;席毅;孙士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4 | 分类号: | A61B5/024;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发生器 光接收器 穿戴设备 后壳 显示屏 后壳外部 控制板 智能 安装腔 发射光 通信设备 申请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显示屏和与所述显示屏相扣合的后壳,还包括:光发生器和光接收器,所述光发生器和所述光接收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壳相扣合形成的安装腔内,所述光发生器用于朝所述后壳外部发射光,所述光接收器用于接收从所述后壳外部透进的光,所述光发生器设置在第一控制板上,所述光接收器设置在第二控制板上,所述光发生器相对所述光接收器靠近所述后壳设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度提高,可以实时监测身体健康状况的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和应用逐渐增多,心率监测元件作为可穿戴设备中的最重要的检测元件,需要24小时实时监测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在心率监测方面主要采用了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hotoPlethysmography,PPG),简称光电法。这种监测心率的方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原理,即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配合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PD)照射血管一段时间,根据血液的吸光度来测量心率。具体而言,当LED发射的一定波长的光束照射到皮肤表面时,光束将通过透射或反射方式传送到PD,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皮肤肌肉和血液吸收的衰减作用,PD监测到光的强度将减弱。其中人体的皮肤、骨骼、肉、脂肪等对光的反射是固定值,而毛细血管和动静脉则在心脏的作用下随着脉搏容积不停变大变小。当心脏收缩时,外周血容量最多、光吸收量也最大,PD检测到的光强度最小;而在心脏舒张时反之,PD检测到的光强度最大,进而使PD接收到的光强度随之呈脉动性变化。
目前利用反射式光电法是检测心率最常用的方法,反射式光电法是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位于被测部位的同一侧,主要测量反射回来的光。这种方法测量心率的优点是非常简便,对测量部位的要求也很低,只要组织比较平滑且皮下脂肪少的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测量,比如额头、手腕。因此,大部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测量心率。
现有一种具有检测心率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屏和后壳,参照图1,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和后壳相扣合形成的安装腔内的发光二极管001、与发光二极管001并列设置且均安装在同一个电路板006上的光电二极管003,发光二极管001和光电二极管003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挡发光二极管001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到光电二极管003的遮挡结构005,发光二极管001和光电二极管003的相对被测部位的一侧设置有相对应的LED透镜002和PD透镜004,LED透镜002一般镶嵌在后壳的开口上,由于装配工艺需求,发光二极管001与LED透镜002之间具有间距。具体工作时,参照图2,发光二极管001所发出的光透过LED透镜002经表皮层E进入真皮层D和皮下组织层H,光经真皮层D内的表层毛细血管s和皮下组织层H内的深层毛细血管p反射后,再通过PD透镜004由光电二极管003接收。
现有技术中通常LED透镜002的厚度为0.8mm左右,且发光二极管001与LED透镜002之间的间距为0.3mm左右,导致发光二极管001发出的光线在穿透较厚的LED透镜002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能耗,影响发光二极管001发射光的透过率,但是为了保障检测效果,需要加大发光二极管001的照射功率,以使发光二极管001的功耗较大,无法支撑24小时进行实时监测,最终影响产品续航。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发生器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降低光发生器所发出的光线在透射至被测部位的能耗,进而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续航。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21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