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组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2408.4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8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球;陶武松;胡国波;吴国星;魏星;占宇繁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40/34 | 分类号: | H02S40/34;H02S40/30;H01L3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341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盒 外挂 封装层 分体式本体 线盒 光伏组件结构 背面 电池片层 接口匹配 电极连接导线 功率损耗降低 金属接触电阻 边框 内部二极管 插口 导线电阻 固定正面 接头金属 接头连接 内阻损耗 设置接口 实现组件 依次设置 引线连接 正面玻璃 周向连接 玻璃层 输出端 外挂式 电极 电阻 引脚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正面玻璃层、正面封装层、电池片层、背面封装层、设置在背面封装层表面的分体式本体接线盒以及从分体式本体接线盒引线连接的外挂接线盒,还包括周向连接固定正面玻璃层、正面封装层、电池片层、背面封装层的边框,外挂接线盒与分体式本体接线盒之间通过设置接口、与接口匹配的接头连接,外挂接线盒的输出端设置有接口或与接口匹配的接头。通过采用接头、插口直接在分体式本体接线盒、外挂接线盒进行连接,减少或消除了外挂式线盒的电极连接导线,降低了外挂线盒半数导线电阻、导线与接头金属电阻、导线与线盒内部二极管电极或PCB引脚金属接触电阻,实现组件的内阻损耗降低、功率损耗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组件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新增如优化、关断、微型逆变功能时,一般通过在组件背面并接新增相应功能性线盒,并将新增线盒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形式连接入发电系统。
目前,行业主流的接线盒均有对应的正负极相连,如图1所示,而且外挂式线盒的包含输入、输出接头,并且每个接头(正/负极)均包含导线,使得在组件主体11上设置本体接线盒12以及外挂接线盒13过程中,本体接线盒12与外挂接线盒13的正负极相连过程中,由于都包含导线,端头连接需要另外的接头14,增加即使用的接线盒正负极包含多根导线,会对发电量存在浪费。因而,光伏外挂式线盒的导入内阻增加了整个系统中的总内阻,成为了制约包含外接功能组件功率进一步提升的要素之一。例如,一般的组件发电时温度高达70℃,接线盒贴于背板面,同时线缆电流高达9A,若接线盒线缆较多,线缆与线盒内部的连接处在高温下电阻提升,发电功率损耗在线盒发热比例较高,组件工作年限也会受到金属连接处的高温氧化影响。
就目前的相关的降低组件内阻发热损耗的方式主要如下:
1、组件内部使用低电阻率焊带,但是成本过高;
2、减少接线盒线缆长度,只能针对部门组件安装场合,对于大面积电站列间连接,导线长度不足;
3,将功能性线盒集成至组件线盒,即将两个线盒合并。
上述的现有方案均无法避免以下问题:
1、正负极线缆均较长时,线缆发生缠绕在外力拉扯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线缆外皮破裂;正负极线缆在电站端长期接触在一起会引起高温外皮老化以及击穿短路风险;
2、使用低电阻焊带是以提高组件的制造成本为前提,而降低线缆长度只能应用于单排组件,在大型电站上,两排组件之间的连接线缆长度不够,同时降低线缆长度本质上并未降低组件的内阻,线盒的内阻主要集中在金属之间的连接处;
3、将两种线盒功能合并,一方面增加了制程工程中的功率测试难度(功能模块包含较高的阻抗,目前行业内功率测试对外部阻抗要求高,含阻抗测试结果不稳定),也增加产品的多样性,特殊组件的制程容易产生更高的人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结构,降低光伏组件在发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提升发电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正面玻璃层、正面封装层、电池片层、背面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背面封装层表面的分体式本体接线盒以及从所述分体式本体接线盒引线连接的外挂接线盒,还包括周向连接固定所述正面玻璃层、所述正面封装层、所述电池片层、所述背面封装层的边框,所述外挂接线盒与所述分体式本体接线盒之间通过设置接口、与所述接口匹配的接头连接,所述外挂接线盒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接口或与所述接口匹配的接头。
其中,所述分体式本体接线盒的两部分设置在所述边框的长边并与所述电池片层的电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24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