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11756.8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0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尚娟;李炎华;郑津洋;顾超华;花争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6 | 分类号: | G01N3/36;G01N3/313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服役 性能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该装置是在输氢管道的两端分设端盖构成密闭的试验腔体,然后置于换热箱的内腔中;在试验腔体中设有铂片,由导线接至恒电流仪;在试验腔体端盖上还设有导电金属片,由导线接至恒电流仪;当试样腔体中装满充氢溶液后,与恒电流仪、导电金属片和铂片共同组成电化学充氢系统。本发明采用电化学充氢的方式为输氢管道服役性能的测试创造了临氢环境,避免了直接使用高压氢气进行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进而测试装置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时提高了测试研究的安全性。通过换热系统对输氢管道的试验温度进行调控,与输氢管道实际服役温度保持一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等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氢能具有来源广泛、能量转化率高、无污染、零排放、可储存、可再生等优点,是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和循环的重要能源载体。管道输氢被认为是可实现氢气大规模输送利用的有效方式。但由于高压氢脆问题的存在,临氢环境材料长期在高压氢环境中服役会出现塑性损减、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加快等现象,严重威胁输氢管道的安全,必须通过相应的测试装置对输氢管道的服役性能进行系统的评价,以保障输氢管道在服役周期内的安全性。
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是保障输氢管道安全的重要装备,为了研究输氢管道的服役性能,就需要测试装置能够模拟输氢管道在实际服役过程中的工况,其中的主要要素包括:(1)输氢管道内要一直处于临氢环境,且临氢环境的最高压力不低于输氢管道的爆破压力;(2)输氢管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反复交变载荷,并且输氢管道的服役温度随其所处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这对相应的试验装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测试装置是直接使用水对管道进行水压疲劳和水压爆破试验来进行管道服役性能的测试,这种做法无法体现氢对管道性能的影响,仅适用于输送惰性介质的管道,但不适用于输氢管道;国外有些机构提出直接使用高压氢气来进行输氢管道服役性能的测试,这种方法除了成本非常高外,大量高压氢气的使用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管道在测试过程中失效瞬间大量高压氢气的快速泄放可能导致爆炸事故。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成为制约输氢管道服役性能研究的重要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输氢管道服役性能测试装置,包括用于向待测的输氢管道中输送水和加压的液压水储罐和液压水泵;该装置还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离子液体储罐、液压离子液体泵和液压充氢溶液储罐,用于向待测的输氢管道中输送充氢溶液和加压;
在输氢管道的两端分设端盖,端盖之间通过螺杆螺母组件紧固,使端盖与输氢管道构成密闭的试验腔体;在其中一个端盖上设置液压水进口和液压充氢溶液进口,在另一个端盖上设置装有密封连接件的通道;换热箱包括侧部开口的箱体和位于侧部的端盖,端盖与箱体之间通过螺丝实现紧固;所述试验腔体位于换热箱的内腔中,两根管路穿过换热箱端盖,分别用于连接液压水泵出口与液压水进口、液压充氢溶液储罐与液压充氢溶液进口;
在试验腔体中设有铂片,由贯穿密封连接件和换热箱侧壁的导线接至恒电流仪;在试验腔体端盖上还设有导电金属片,由贯穿换热箱侧壁的导线接至恒电流仪;当试样腔体中装满充氢溶液后,与恒电流仪、导电金属片和铂片共同组成电化学充氢系统。
本发明中,所述液压水储罐的底部接至液压水泵的入口,液压水泵的出口接至液压水进口;液压水进口与液压水储罐之间还设置回流管道。
本发明中,所述离子液体储罐的底部接至液压离子液体泵的入口,液压离子液体泵的出口接至液压充氢溶液储罐的上部,液压充氢溶液储罐的底部接至液压充氢溶液进口;在液压充氢溶液储罐的上部与离子液体储罐的上部之间设置回流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未经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17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