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放大器漏极调制效应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12263.6 | 申请日: | 201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6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曹韬;马建平;马鑫冰;刘友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04 | 分类号: | H04B1/04;H04B1/707;H04B1/709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放大器 调制 效应 射频 前端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放大器漏极调制效应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处方方法,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对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行功分,然后对其中一路信号进行180度移相,产生两支路射频信号,两支路射频信号分别传输至两功率放大器或两低噪声放大器中,利用漏极调制效应,实现各支路射频扩频信号与该支路对应的功率放大器或低噪声放大器的漏极供电信号的相乘,完成扩频或解扩处理,本发明的扩频及解扩方法可以实现无插入损耗且能够灵活配置扩频码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无线通信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扩频调制及解调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方法器漏极调制效应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扩频通信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同时具备多址、安全保密、抗多径等能力,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及民用无线通信领域。直接序列扩频(DS)是一种典型的扩频调制方法,其将要发送的信息用伪随机(PN)序列扩展到较宽的频带,同时在接收端采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对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处理,从而恢复原始信息。目前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可以在模拟域或数字域实现扩频调制及解调功能。在模拟域一般采用声表面波相关器完成扩频及解扩处理,在数字域则可通过基带数字化处理方式实现扩频及解扩功能。
基带数字化扩频及解扩处理方式是在数字域产生伪随机码,并与信码进行模2加运算后形成扩频序列,扩频序列通过数模转换器(DAC)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变频至载波频率。在接收端,扩频信号经低噪放和下变频后,在数字域采用与发射端同步的伪随机序列对扩频调制信号进行解扩。
该技术缺点如下:基带数字化扩频解扩处理方式能够灵活进行扩频码的调整,但该方式需要在数字域内完成整个扩频及解扩过程,而扩频后的信号带宽大大提升,因此对于数字器件宽带信号处理能力有较高的需求。此外,采用基带数字化扩频解扩处理的直扩通信系统,在面临不可预测的强干扰环境下(尤其是同频带内干扰模式),接收机射频前端由于非线性失真而产生阻塞现象,使得接收链路增益下降,接收信号信噪比严重恶化,导致后端数字处理模块无法正常实现解扩解调功能。
声表面波器件特有的声—电转换机制,使其具有实现相关等复杂信号处理功能。利用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结构,可设计编码调制器(扩频调制器)、匹配滤波器(解扩解调器)等组件,从而在射频域实现信号扩频与解扩。扩频码由声表面波器件本身的硬件结构决定。
该技术缺点如下:由于伪随机码由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自身物理结构决定,一旦完成器件设计,便无法灵活配置伪随机码码型;此外,由于插入损耗较大以及基片物理特性限制,使得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的器件长度(或抽头数)受限;同时由于器件研制工艺水平的影响,导致器件工作频率不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放大器漏极调制效应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处理方法,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无插入损耗且能够灵活配置扩频码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放大器漏极调制效应的射频前端扩频及解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前端扩频处理方法和射频前端解扩处理方法;
所述射频前端扩频处理方法,具体是指:输入的射频信号输入到功分器中,功分器将输入的射频信号等功分,并通过移相器,将等功分后的一路信号进行180度移相处理后,产生两支路射频信号;两支路射频信号分别送入功率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中,功率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分别利用功率放大器漏极调制效应,实现各支路射频信号与该支路射频信号对应的功率放大器漏极供电信号的相乘,完成直接序列扩频处理,同时对扩频后的信号提供功率增益;功率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将其输出的信号输入到合成器中,合成器对功率放大器1和功率放大器2输出的信号进行功率合成,并消除载波泄漏,最终输出射频域扩频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22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送器与相关后置补偿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高斯通带中频接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