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惰性载体沙门氏菌及其潜在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4369.8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8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强;杨斌;羊扬;孟霞;夏芃芃;段强德;朱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G01N33/569;C12R1/4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薛海霞;董建林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惰性 载体 沙门氏菌 及其 潜在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惰性载体沙门氏菌及其潜在应用,其有望开发成一种新型惰性载体菌,可应用于简便快速检测抗原或感染抗体的间接凝集试验检测方法的开发。所述惰性载体沙门氏菌目前已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保藏地址为中国北京,保藏编号为CGMCCNo.17340,保藏日期为2019年3月18日,分类命名为沙门氏菌(
发明领域
本发明隶属生物医学技术检测领域,涉及一种具有惰性载体特性的沙门氏菌及其分离和鉴定过程和潜在应用,揭示了这种惰性载体沙门氏菌在工作浓度细菌数量下与鸡源血清不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的特性,该分离株可作为一种惰性载体菌在简便快速检测抗原或感染抗体的间接凝集试验检测方法的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凝集试验是目前医学、兽医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经典的疫病免疫学快速诊断方法,其原理是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结合相应的抗体后,当有电解质存在时,抗原颗粒出现相互凝集凝聚现象,形成凝集小块或颗粒,可通过肉眼观察。我们将参与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平板凝集试验是凝集反应中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定性方法,将诊断血清(含有已知抗体)与待检菌悬液各滴一滴于洁净的透明玻璃平板上,等体积轻轻混合后,室温等待2分钟内,如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集,即为阳性反应,常用于细菌的鉴定和血清型的分型等。相反,也可用已知的诊断抗原来检测待检血清或全血中是否存在相应抗体,兽医临床上常用于布氏杆菌的玻板凝集反应和鸡白痢/禽伤寒沙门氏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凝集试验的改良与发展,有一些研究将特异性抗原分子包被于乳胶颗粒等惰性载体检测血清抗体,这些在直接凝集反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间接凝集反应技术,扩大了检测应用范围和增加了反应的敏感性。
凝集试验可适用于病原感染的快速诊断,具有众多优点,如:简便快捷、不需要额外昂贵仪器、成本低廉且可现场测试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和技术瓶颈,如以检测鸡白痢/禽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全血平板凝集抗原为例,该凝集抗原检测在实践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被报道存在多种交叉非特异性反应明显,各批次检测结果不稳定,弱阳性漏检等多种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且该法仅对成年鸡群检测效果相对敏感,对雏鸡则可能存在较大检测误差。前期研究中,专利申请发明人所在实验室使用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商品化鸡白痢/禽伤寒沙门氏菌染色凝集抗原,分两次在不同时间检测同一批来自某鸡场200份血清时发现,两批的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仅为81%,提示每批次检测结果并不稳定和一致。当与荷兰Biochek公司的沙门氏菌D群ELISA试剂盒对比检测结果时发现,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仅为79.5%,阳性符合率(检出率或敏感性)为75.2-79.4%,阴性符合率为79.5-85.5%。上述检测结果和比较分析表明该商品化凝集抗原检测鸡白痢/禽伤寒沙门氏菌血清抗体时,敏感性、特异性和结果准确性均未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提示目前商品化凝集抗原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程度或较为明显的假阳性错检和假阴性漏检。
凝集抗原检测结果准确度有待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应用于凝集试验的凝集抗原都为全菌抗原,其成分复合多种成分的细菌颗粒抗原,而非单一抗原,理论上说,这种多成分的抗原很大可能会与同科属、其他种属科细菌和其它成分的非特异性交叉反应,鉴于凝集抗原工作浓度和细菌数量,该弊端必然会影响甚至较为显著干扰检测和诊断结果,严重影响疫病净化效果和疫病净化工作的推进。因此,如果选择使用表达单一抗原因子的该惰性载体菌替代多成分的全菌抗原作为凝集抗原,在保留凝集反应结果直观,操作简便等优势的前提下,能精确和完善地提高凝集抗原反应的特异性,可有效改良病原感染的现场快速诊断方法,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43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