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白菊内酯在制备抗弓形虫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5754.4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9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韦淑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365 | 分类号: | A61K31/365;A61P3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菊 内酯 制备 弓形虫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小白菊内酯在制备抗弓形虫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小白菊内酯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效果,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小白菊内酯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效果:(1)以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相对空白对照组,80mM的小白菊内酯可降低细胞群体感染率至22%;对于单个细胞内虫体的增殖率可降至15%;(2)凋亡实验表明小白菊内酯可促进弓形虫细胞凋亡率;且小白菊内酯作为抗弓形虫药物具有低毒的优点:小白菊内酯对弓形虫感染的大鼠的治疗实验表明,大鼠死亡率极低,小白菊内酯100毫克/Kg时保护率为100%;解剖采取组织,大鼠各组织形态大小正常,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未见病理改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小白菊内酯在制备抗弓形虫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弓形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寄生虫,能引起孕妇和孕畜流产、死产,对免疫功能缺陷及低下人群影响最严重甚至有致命的威胁。弓形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特别集中于温暖、潮湿和低海拔地区,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弓形虫人群阳性率平均约为30%,英国20%~40%,美国50%~60%,法国80%~90%。我国人体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平均为7.88%,感染率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男女间感染机会均等。至于动物感染率,据文献报道,弓形虫在家禽家畜感染率根据动物品种不同,大致为25.17%~66.39%。
弓形虫的宿主种类十分广泛,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鸟类、鱼类都可作为中间宿主,猫及其它猫科动物是其终宿主兼中间宿主。弓形虫对寄生组织的选择也无特异亲嗜性,除红细胞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均可寄生.其感染途径为饮食不洁、污染的水源、接触感染禽畜、胎盘、输血等途径传播,并有家庭聚集现象,弓形虫病与艾滋病的关系十分密切,约有5%~10%的艾滋病患者兼有弓形虫感染。
目前,临床治疗弓形虫感染仍依赖化学药物,主要为磺胺嘧啶钠和乙胺嘧啶复配。阿奇霉素、青蒿素及衍生物、螺旋霉素、大蒜素等,据报道也有一定疗效。但上述药物存在治疗时间长、不能彻底杀死虫体,易复发,副作用较大等缺点。因此,急需寻找一种低毒、高效的抗弓形虫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小白菊内酯在制备抗弓形虫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小白菊内酯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效果,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且该抗弓形虫药物具有低毒、高效的优点。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小白菊内酯具有抗弓形虫的新用途;且优选地,所述小白菊内酯的浓度为40mM~100mM。最为优选地,所述的小白菊内酯的浓度为8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小白菊内酯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效果,作为抗弓形虫药物具有高效的优点,具体地:
(1)以感染弓形虫的Vero细胞为实验模型的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相对空白对照组,80mM的小白菊内酯可降低细胞群体感染率至22%(图1A);对于单个细胞内虫体的增殖率可降至15%(图1B);
(2)凋亡实验表明,小白菊内酯可以大大促进弓形虫细胞凋亡率(图2);
2、小白菊内酯作为抗弓形虫药物具有低毒的优点,具体地:
(1)小白菊内酯对弓形虫感染的大鼠的治疗实验表明,大鼠死亡率极低,小白菊内酯100毫克/Kg时保护率为100%;
(2)小白菊内酯对实验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实验表明,300100毫克/Kg药物饲喂大鼠,大鼠各组织形态大小正常,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未见病理改变,表明小白菊内酯毒性较低。
3、小白菊内酯作为抗弓形虫药物可促进机体的免疫应答,具体地:
小白菊内酯对大鼠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实验表明,小白菊内酯可以显著促进大鼠IFN-Y、TNF、IL-8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免疫应答。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57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