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婴儿发热检测报警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25849.6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6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熊浩;马家明;肖丞峰;温长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K7/24 | 分类号: | G01K7/24;A61B5/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106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小孩 发光二级管 报警电路 蜂鸣器 体温 发热 婴儿 脑膜炎 可变电阻 物理降温 蜂鸣声 检测 导通 后背 烧成 亮光 | ||
本发明提供婴儿发热检测报警电路,其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2)、蜂鸣器BUZ1(3)、NPN型三极管Q1(4)、发光二级管LED1(5)、可变电阻RV1(6)。本发明将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1)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2)分别贴于小孩的脑门和后背,小孩的体温超过38.5℃,NPN型三极管Q1(4)就会导通,蜂鸣器BUZ1(3)发出蜂鸣声,发光二级管LED1(5)发出亮光,提醒大人,小孩体温过高了,需要进行物理降温或吃退烧药了,以此避免大人因为太困睡死,让小孩长时间发烧,烧成脑膜炎酿成严重后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报警电路,尤其涉及婴儿发热检测报警电路,属于电子电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小孩特别是婴儿,容易生病、发烧,家长照顾起来非常辛苦,容易因为疲累睡死,犯错,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一些厂家也针对这个市场推出了这样那样的婴儿体温监控产品,性能功能都很不错,但是功能花哨、价格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婴儿发热检测报警电路。该电路设计非常简单、简洁,以最少的器件、极小的体积、极低的成本实现了小孩发烧检测的声光报警功能,灵敏度极好。体温报警准确率100%,大规模生产估算成本在2元以内,不足市面上产品的5%,利于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婴儿发热检测报警电路其包括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蜂鸣器BUZ1、NPN型三极管Q1、发光二级管LED1、可变电阻RV1;所述+3伏电源通过蜂鸣器BUZ1、发光二级管LED1给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提供一个正向偏置电压,+3伏电源通过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与可变电阻RV1的分压控制NPN型三极管Q1基极电压,随着小孩脑门或后背的温度超过38.5℃,NPN型三极管Q1导通,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有电流流过,发出声光报警,提醒照顾小孩的大人知晓。
进一步地,所述+3VDC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上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上端、蜂鸣器BUZ1上端、发光二级管LED1阳极;所述NPN型三极管Q1基极接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下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下端、可变电阻RV1上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1集电极接蜂鸣器BUZ1下端、发光二级管LED1阴极;所述NPN型三极管Q1发射极接地、可变电阻RV1下端。
所述发光二级管LED1的型号为SCP8506。
所述NPN型三极管Q1(24)的型号为2N2926。
所述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的型号为NTC20D-9。
进一步地,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2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RT1分别贴于小孩的脑门和后背。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婴儿体温检测及声光报警功能,性价比极高,有大面积推广使用的可能性,如果推广使用,能够大大降低婴儿发高烧烧出脑膜炎等重大疾病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未经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58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