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穿戴血压监测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25933.8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6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孙琪真;李良晔;汪静逸;刘涛;王森懋;刘懿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1 | 分类号: | A61B5/021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廖盈春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戴 血压 监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血压监测装置,包括主体控制模块和穿戴模块;主体控制模块包括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血压计算模块、数据显示模块,其中,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基于膜片处反射光的相位随血管壁舒缩的运动而变化的原理,将血管壁的舒缩运动转化为反射光的相位变化信息来采集携带有血压信息的血管生理活动信号;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血压监测方法,对捕捉到的血管生理活动信号进行处理,计算重搏波波峰与主波波峰之间的时间差作为血液返流时间,分别建立血液返流时间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直接关系模型,计算血压值;本发明能够实时精确的监测日常活动中的血压动态变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灵敏度低、精确度低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穿戴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穿戴血压监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统计,全世界约有1750万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且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数字目前正持续增长。而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高血压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原因,故血压监测对于早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袖带型听诊测量装置在测量阶段会给患者带来较强的不适感,局限于周期性间断测量,无法反映血压昼夜变化情况,进而无法对突发性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目前的血压检测装置大多是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photoplethysmography)的血压检测装置,它根据人体对于光的吸收和反射来采集脉搏波,但是这种基于PPG的方法在测量血压的过程中易受电磁、肤色、环境光线、运动带来的光线等因素的干扰,无法连续获得高保真的人体脉搏波信号,导致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差强人意,同时也不适用于核磁共振环境中。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强、舒适性好的用于连续性血压监测的可穿戴装置,能够实时精确的获取收缩压和舒张压信息,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血压监测装置及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血压监测装置灵敏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血压监测装置,包括主体控制模块;其中,主体控制模块用于将膜片作为一种传感换能器件来传感携带有血压信息的血管生理活动信号,基于所述血管生理活动信号构建血压计算模型计算血压值,并实时显示出来;主体控制模块包括: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血压计算模块、数据显示模块;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的输出端与血压计算模块的输入端相连,血压计算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显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用于基于传感膜片处反射光的相位随血管壁的舒缩运动而变化的原理,将血管壁的舒缩运动转化为反射光的相位变化信息来采集血管生理活动信号;血压计算模块用于提取所述血管生理活动信号中能够反应动脉顺应性的血液返流时间信息,确定所述时间信息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直接关系来获取血压值;所述数据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血压的测量结果,起到实时监测的作用。
优选地,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包括光发送单元、膜片型血压探头、光接收单元、三端口单元;三端口单元包括输入端口、中间端口、输出端口;光发送单元的输出端与三端口单元的输入端口相连,膜片型血压探头与三端口单元的中间端口相连,光接收单元的输入端与三端口单元的输出端口相连;光发送单元用于发送C波段的窄线宽激光信号到膜片型血压探头上;膜片型血压探头用于将膜片作为一种传感换能器件来捕捉携带有血压信息的血管生理活动信号,接收膜片处反射光信号并将其作为承载血管生理活动的介质,将由于血管生理活动导致相位发生变化的光信号反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光接收单元用于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便于进行相位提取。该膜片型血压传感模块可以大大提高血压测量的灵敏度,同时也具有抗电磁干扰的功能,可以适用于核磁共振环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59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