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及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27412.6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0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东;郑祥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联兴绿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2/56;E04B2/58;E04B1/94;E04B1/98;E04H9/02;B32B13/14;B32B17/02;B32B15/02;B32B15/082;B32B15/095;B32B15/18;B32B2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专卓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64 | 代理人: | 张继鑫 |
地址: | 253034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保护层 第一保护层 承重骨架 混凝土层 防火层 内墙板 耐碱玻纤网 水泥砂浆 防火 加固层 板架 发泡聚氨酯 挤塑聚苯板 发泡水泥 结构刚度 结构抗震 抗侧刚度 耐火性能 自熄性 内贴 种板 生产 | ||
1.一种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保护层、混凝土层和第二保护层;其中:
所述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分别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分别包括水泥砂浆和耐碱玻纤网,且所述耐碱玻纤网内贴于所述水泥砂浆中;
所述混凝土层包括发泡水泥构成的加固层,在所述加固层的内部具有防火层和承重骨架,其中所述防火层包含发泡聚氨酯或自熄性挤塑聚苯板,且设置于所述承重骨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熄性挤塑聚苯板的原料包含65-100重量份的聚苯乙烯树脂单体颗粒、0.5-1.5重量份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1-10重量份填料、5-10重量份发泡剂和0.1-5重量份磷类多异氰酸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磷类多异氰酸酯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或
其中P为磷原子,H为氢原子,C为碳原子,N为氮原子;X为亚烷基;R为合成所采用的异氰酸酯原料中的亚烷基或亚芳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熄性挤塑聚苯板的原料进一步包含3-5重量份的有机磷酸酯或磷酸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骨架包括钢梁、第一钢柱、第二钢柱、支撑件和钢丝网,所述第一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柱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钢梁以及所述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从而为内墙板提供竖向及侧向的承重力,所述钢丝网固定连接于所述钢梁、第一钢柱和/或第二钢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梁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为工型钢,其包括上端面、下端面以及连接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之间的连接部,且所述上端面构成所述内墙板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而使其作为与其他墙体连接的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板结构的底部由外向内依次为底部保护层和底部混凝土层,且所述底部保护层的厚度为10-20mm,所述底部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0-50mm。
9.一种板架合一防火内墙板结构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加工生产线的模台上放线,并根据墙板的尺寸支设侧模,其中,在对应于内墙板结构顶部的位置,侧模与承重骨架中钢梁上端面贴合,在对应于内墙板结构底部的位置,侧模与承重骨架中第三支撑件贴合;
(2)在底模上施加水泥砂浆和耐碱玻纤网形成第一保护层;
(3)将承重骨架的焊接体吊装入模板中,使所述钢丝网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15-25mm,在模板内浇筑发泡混凝土,发泡混凝土初凝后施加包含发泡聚氨酯或自熄性挤塑聚苯板的防火层,并进一步浇筑发泡混凝土,使两次浇筑的混凝土完全包埋承重金属框架和防火层;
(4)发泡混凝土初凝后施加水泥砂浆并压入耐碱玻纤网形成第二保护层;
(5)拆侧模,蒸养,得到成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内墙板结构底部的位置,移动与承重骨架中第三支撑件贴合的侧模使其与承重骨架中第三支撑件之间保持20-40mm的间隙,在该间隙内施加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后使侧模与混凝土之间保持20-40mm的间隙,在该间隙内施加水泥砂浆形成底部保护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联兴绿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联兴绿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741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