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经皮递送难溶性药物的胶束复合凝胶微针的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27722.8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8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吴传斌;陈明龙;权桂兰;潘昕;杨佩佩;覃宛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7/32;A61K47/34;A61K47/10;A61K31/337;A61M37/00 |
代理公司: | 44205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辉<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难溶性药物 凝胶 微针 针体 制备 皮肤 两亲性材料 材料溶胀 持续释放 复合凝胶 高度分散 胶束粒子 经皮递送 粒径均一 纳米胶束 难溶药物 吸水溶胀 细胞识别 原位形成 组织液 摄取 包载 刺入 地被 胶束 可溶 孔道 治疗 组装 协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皮递送难溶药物的胶束复合凝胶微针的制备方法。能同时包载一种或多种难溶性药物,达到治疗和协同治疗的作用。此方法制备简单,根据材料的特性,可溶微针在刺入皮肤后,针体材料可以吸水溶胀,在皮肤原位形成凝胶。Soluplus和F127这两种两亲性材料,在接触组织液后,可以与难溶性药物组装形成粒径均一的纳米胶束,更好地被细胞识别和摄取,这种胶束粒子高度分散在针体材料溶胀后形成的凝胶孔道中,可以维持药物长时间的持续释放,提高疗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经皮递送难溶性药物的胶束复合凝胶微针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70年代起,经皮递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因其给药后血药浓度平稳、无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刺激、给药方便安全,易于操作逐渐成为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热点。但由于人体天然角质层(厚度约15~20μm)的存在,对于现有药物经皮递送有着高度选择性,绝大多数药物难以或者极少量透过皮肤角质层,达到治疗所需的浓度。使得这类制剂的研发陷入了研究多、产品少的瓶颈。因此,如何让药物,尤其是难溶性药物快速且大量透过角质层进入皮肤成为了研究重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种药物透皮促渗的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如传统皮下注射、电致孔、离子导入、超声导入、激光、微针、化学促渗剂以及纳米量级的递送载体等,大大拓宽了可以用于TDDS的药物范围。
微针(Microneedle)是由无机和有机材料经微电子机械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呈针状的微米级精细结构,长度一般在25到1000μm之间,制作材料多为硅、金属、聚合物等。微针透皮给药系统的机制是药物通过微针穿透皮肤角质层进入皮肤后形成的微小孔道进入皮肤,达到促进经皮渗透和到达皮肤特定深度的效果。
根据微针的制备材料和药物的分布以及释放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包衣微针和可溶微针。实心微针是最早被用于于透皮递药的微针类型,主要是由金属制备而成。首先利用金属微针刺破角质层形成的孔洞,再将药物敷在皮肤破损处,实现药物的递送。由于微针针体较小,在刺入皮肤过程可能发生针体断裂,造成金属滞留在皮肤内的风险;空心微针类似于小型化的注射器针头,其刺进皮肤后,在压力驱动下将药物通过内部的孔道输送进皮肤,可持续或间断给药,且药物输送的速度可调节。透皮递药实验表明,中空微针的使用可以促进药物的透皮效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空微针在刺穿皮肤过程中其前端易被皮肤组织堵塞,另外,针体较脆易断;包衣微针就是将水溶性药物制剂利用静电吸附或非共价键等作用力将药物包被在实心微针的表面,形成一层药物薄膜。在微针刺入皮肤之后,表面包被的药物会从微针上溶解进入皮肤,然后移除微针完成释药。但此种制备技术,操作复杂,载药量有限,难以达到药物的有效治疗量。
近年来,可溶微针在递送水溶性小分子、抗体、蛋白、多肽类药物中突显出显著优势,但对于难溶性药物,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难溶性药物是指药物溶质在特定溶剂中几乎不溶或不溶,即1g(ml)溶质在10000ml溶剂中不能完全溶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77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