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织物和在针织物中浸渗基体树脂而成的纤维增强树脂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28117.2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9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三宅一实;芦边伸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29C70/22 | 分类号: | B29C70/22;D04B1/10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娥;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织物部 线圈列 织入 连结 线圈间隔 针织物 纤维增强树脂 能量吸收特性 方式配置 对置 编织 纤维 | ||
本发明提供提高纤维增强树脂的能量吸收特性的纤维的针织物、使用针织物的纤维增强树脂。针织物(2)具有:分别横编编织且以线圈列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针织物部(5)和第2针织物部(6);织入第1和第2针织物部的连结线圈列(7)。连结线圈列具有:第1连结线圈列(7A),交替织入第1针织物部和第2针织物部,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第1针织物部中的2个以上线圈,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第2针织物部中的2个以上线圈;第2连结线圈列(7B),与第1连结线圈列相邻,交替织入第1针织物部和第2针织物部,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第1针织物部中的与第1连结线圈列不同的2个以上线圈,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第2针织物部中的与第1连结线圈列不同的2个以上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和在针织物中浸渗基体树脂而成的纤维增强树脂。
背景技术
公知有利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形成汽车的中柱(例如专利文献1)。构成中柱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在车外侧的侧部包含将碳纤维取向成织物状而成的织物材料,在车内侧的侧部包含使碳纤维的方向一致而成的UD(单向,unidirectional)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53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将织物材料用作增强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具有高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但已知在达到屈服点后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急剧降低、发生断裂。若纤维增强树脂在达到屈服点后也不会断裂、能够持续吸收能量,则能够扩大作为结构材料的适用范围。
鉴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纤维增强树脂的能量吸收特性的纤维的针织物。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使用了该针织物的纤维增强树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针织物,其是与基体树脂(3)一起构成纤维增强树脂(1)的纤维的针织物(2),其特征在于,该针织物具有:分别横编编织且按照线圈列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针织物部(5)和第2针织物部(6);以及为了将上述第1针织物部和上述第2针织物部结合而分别织入上述第1针织物部和上述第2针织物部中的连结线圈列(7),上述连结线圈列具有第1连结线圈列(7A)以及第2连结线圈列(7B),该第1连结线圈列(7A)交替织入上述第1针织物部和上述第2针织物部中,并且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上述第1针织物部中的2个以上的线圈中,,并且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上述第2针织物部中的2个以上的线圈中,该第2连结线圈列(7B)与上述第1连结线圈列相邻,交替织入上述第1针织物部和上述第2针织物部中,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上述第1针织物部中的与上述第1连结线圈列不同的2个以上的线圈中,并且隔着1个线圈间隔织入上述第2针织物部中的与上述第1连结线圈列不同的2个以上的线圈中,上述第1连结线圈列和上述第2连结线圈列的组沿纵行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组。
根据该构成,能够提供能够提高纤维增强树脂的能量吸收特性的纤维的针织物。与使用了织物材料的纤维增强树脂相比,使用了该针织物的纤维增强树脂的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在达到屈服点后缓慢地减少,在达到屈服点后也能够吸收能量。
在上述方式中,上述第1连结线圈列和上述第2连结线圈列可以由相互连续的针织线形成。另外,上述第1针织物部、上述第2针织物部以及上述连结线圈列可以由相互连续的针织线形成。
根据这些构成,能够利用连续的针织线形成针织物,能够简化针织物的结构。
在上述方式中,上述第1针织物部和上述第2针织物部可以在线圈列方向上的两端相互结合而形成筒形。
根据该构成,能够针对第1针织物部和第2针织物部在面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吸收能量。由此,能够提高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8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