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用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系统、燃气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28302.1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6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朱莲宗;史衍龙;邓飞忠;仇明贵;潘叶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廉红果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循环泵 开关阀 供热循环管路 热交换器组件 进水端 两用型燃气热水器 供暖循环管路 燃气热水器 第一开关 水路系统 并联连接 即开即热 出水端 洗漱 水资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用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系统,其包括热交换器组件、供暖循环管路组件、供热循环管路组件、单循环泵、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供暖循环管路组件、供热循环管路组件两者的一端均与热交换器组件连接,两者的另一端与单循环泵的进水端并联连接,单循环泵的出水端分别通过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与热交换器组件的进水端连接,第三开关阀设置在供热循环管路组件与单循环泵进水端连接的管道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不仅实现了即开即热洗漱零等待的目的,而且还节省了水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用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系统、燃气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供暖要求后,消费者对两用型燃气热水器零冷水功能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两用热水器机型,并不具备零冷水功能,洗浴时需放会冷水才出热水,严重地影响用户的洗浴体验;而有些两用型热水器为了在供暖的同时又携带零冷水功能,在水路系统中使用两个循环泵分别控制供暖水路和供热水路,虽然能实现暖循环和热循环,但是增加循环泵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成本,在价格上不是很有利于市场争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用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在使用两用型燃气热水器洗漱时,需等待才能出热水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用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系统,其包括热交换器组件、供暖循环管路组件、供热循环管路组件、单循环泵、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所述供暖循环管路组件、供热循环管路组件两者的一端均与热交换器组件连接,两者的另一端与单循环泵的进水端并联连接,所述单循环泵的出水端分别通过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与热交换器组件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阀设置在供热循环管路组件与单循环泵进水端连接的管道上。
优选地,所述供暖循环管路组件包括供暖出水管路、供暖回水管路、散热器,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出水端依次通过所述供暖出水管路、散热器、供暖回水管路、单循环泵、第一开关阀连通热交换器组件的进水端形成供暖回水回路。
优选地,所述供热循环管路组件包括供热出水管路、供暖回水管路、单向阀,所述热交换器组件的出水端依次通过所述供热出水管路、单向阀、供热回水管路、单循环泵、第二开关阀连通热交换器组件的进水端形成供热回水回路;
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关阀设置在供暖回水管路与单循环泵进水端连接的管道上。
优选地,其还包括主控制器,所述单循环泵、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以及第三开关阀均与主控制器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用型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水器本体、燃烧器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水路系统,所述燃烧器和水路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热水器本体内,所述燃烧器用于为所述水路系统加热。
本发明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用型燃气热水器中燃烧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为:
开启燃气热水器,实时采集用户输入的信号,当用户输入供暖信号时,所述供暖信号反馈至主控器,所述主控器根据反馈的信号开启第一开关阀、单循环泵,关闭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单循环泵开始运行,以完成供暖水路的循环。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当用户输入供热信号时,所述供热信号反馈至主控器,主控器根据反馈的信号开启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单循环泵,关闭第一开关阀,单循环泵开始运行,供热水路内的冷水在单循环泵的作用下抽回热交换器组件处加热,以完成零冷水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283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