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理装置、电源系统及热管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32109.5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2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汪秀山;袁承超;劳力;马俊峰;王扬;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568;A62C3/07;A62C3/16;A62C3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唐维虎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理 装置 电源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电源系统及热管理方法,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容置组件、开关组件、控制单元及设置有出液开关的液冷组件。容置组件包括用于存储冷却液的第一容置空间及用于存储灭火剂的第二容置空间。开关组件设置在液冷组件与容置组件之间,用于控制液冷组件与容置组件之间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液冷组件用于传输冷却液以对所在电池箱体内的电池进行温控。控制单元用于在发生热失控时通过对开关组件进行控制,将液冷组件中的冷却液存储至第一容置空间,及使第二容置空间中的灭火剂进入液冷组件,并通过出液开关控制的出液孔与电池直接接触。由此,该装置既可以对电池进行温控,同时可以在热失控时进行灭火。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电源系统及热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燃油车会排放污染环境的尾气,而电动车的尾气排放量少甚至没有,因而电动车被积极推广和使用。电动车主要通过电池提供动力运动,电池中的锂电池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及自放电率低等特点,而被广泛用。在电动车中,可以通过将多个锂电池组成电池包,向电动车提供动力。然而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再加上电池的密度高,在这种情况下,电池易发生热失控。若热失控不能被及时处理,将可能引发更大的事故(比如,电池爆炸)。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电源系统及热管理方法,其能够在未发生热失控时对电池进行温控,在发生热失控时进行灭火,同时不会占用较大空间。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用于对电池包进行热管理,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及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液冷组件、容置组件、开关组件及控制单元,
所述容置组件包括用于存储冷却液的第一容置空间及用于存储灭火剂的第二容置空间;
所述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液冷组件与所述容置组件之间,用于控制所述液冷组件与所述容置组件之间通道的打开或关闭;
所述液冷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内,用于通过传输冷却液对所述电池进行温控,其中,所述液冷组件上设置有出液开关;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开关组件通信连接,用于在发生热失控时通过对所述开关组件进行控制,将所述液冷组件中的冷却液存储至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及使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中的灭火剂进入所述液冷组件,并通过所述液冷组件上所述出液开关控制的出液孔与所述电池直接接触。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组件包括第一容置件及第二容置件,所述第一容置件包括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件包括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
所述液冷组件与所述第一容置件连通,形成液冷回路;
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液冷回路上;
所述第二容置件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液冷回路连通,所述第二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件与所述液冷回路之间。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组件包括进口及出口,
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一容置件连通,形成所述液冷回路;
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容置件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容置件之间的通道的打开或关闭;
所述第二容置件通过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的管路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容置件与所述液冷回路之间的通道的打开或关闭。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水泵,
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进口之间,用于加快所述液冷回路中的液态灭火剂或冷却液的流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21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