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黄色金针菇菌株及其培育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437582.2 申请日: 2019-05-22
公开(公告)号: CN110122164B 公开(公告)日: 2021-07-20
发明(设计)人: 姚强;林启相;宫志远;陈福永;樊玲玲;黄春燕;黄恩清;韩建东;张瑜;张元棋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R1/645
代理公司: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代理人: 朱家富
地址: 273500 山东省***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黄色 金针菇 菌株 及其 培育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株黄色金针菇菌株及其培育方法。一株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YH001,2018年11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菌种保藏编号为CGMCC No.16881。本发明首次通过利用三种市场常见的黄色金针菇,经紫外线‑‑亚硝酸试剂复合诱变育种、杂交育种、拮抗实验等过程筛选获得一株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黄色金针菇菌株;该黄色金针菇较现有已知品种,拥有更大的菌盖,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显著高于现有已知的黄色金针菇品种,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黄色金针菇菌株及其培育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针菇,因色泽金黄、菇柄细长似金针菜而得名金针菇。黄色金针菇色泽金黄,抗逆性强、产量高,生长速度快、温度适应性强、菇味浓、口感好。20世纪30年代,采用瓶栽法栽培金针菇成功。1964年,开始金针菇的品种培育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消除菌柄绒毛对口感的影响,人们逐渐培育出了菌柄细而长、菌盖小而不易张开的金针菇品种。在八十年代末期以前,我国栽培的金针菇品种主要是黄色品种。

1928年,日本京都的森本彦三郎选育出了菌盖、菌柄都是白色的金针菇。其色泽纯白,很适合鲜食,营养价值高、价格也高。此后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纯白色品种。白色金针菇就迅速占领市场,黄色金针菇被人们冷落。

白色金针菇由于出菇齐、不易受到光照的影响而改变色泽,很适合大规模生产,再加上近年来实现了固体菌种到液体菌种的栽培技术突破,促使工厂化生产金针菇产业迅速发展。

然而,我国金针菇产业发展受菌种制约严重,生产用菌种完全依赖进口,中国食用菌企业每年需要付出高昂的菌种使用费,另一方面,要承担使用日本菌种的风险,近年来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市场供给出现过剩,金针菇产业急需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因此研发新菌种,进行品种改良,势在必行。

影响金针菇品质的感官性状包括:颜色,菌柄长度,菌盖大小,整齐度,口感等。生理性状包括:生长周期,抗杂能力等。经过大量市场调研表明,人们对黄色金针菇的喜爱远大于白色金针菇。一直以来白色金针菇优选的都是菌柄细长,菌盖小,菇体洁白的菌株,这种白色金针菇便于工厂化管理,出菇整齐,卖相好,然而口感欠佳,市场价格正逐年降低,黄色金针菇由于生产规模小,口感好,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导致产品供不应求。

金针菇菌柄由于富含纤维素,不易消化,菌盖口感细滑,且便于吸收,所以菌盖较大,菌柄较细的金针菇更受欢迎,但由于菌盖大、菌柄细的金针菇在大规模工厂化管理时不宜控制菌盖大小的整齐度,且菌柄细长会导致菌体长短不一,卖相较差,因此,培育新的利于工厂化管理的黄色金针菇成为金针菇栽培行业产业升级的方向。

中国专利文献CN109439649A(申请号201811381522.5)公开了一种黄色金针菇育种的选育方法,在无菌环境下,取出发菌种,接种于菌丝体培养基中,在20℃静置培养8-10d,所述菌丝体培养基每1000ml含有下述重量的原料:麦芽糖30-45g,蛋白胨10-15g、加水定容至1000ml;制备方法为:在锅内装入1000ml水,加入蛋白胨和麦芽糖,然后加水定容至1000ml,装在密封瓶中,在高压灭菌锅内110℃下灭菌处理25分钟。

中国专利文献CN107881118A(申请号201711104999.4)公开了一种浅黄色金针菇JK05菌株,保藏编号为CGMCCNo.13879,以及由所述菌株获得的孢子、菌丝体和子实体,所述菌株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以及所述子实体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该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菌种的培养方法以及用于培养所述子实体的栽培培养基,用以解决目前黄色金针菇生产中存在的颜色深、品相差,培养过程中“吐水”严重,不适合工厂化立瓶栽培等问题。

但上述技术方案菌无法解决黄色金针菇菌盖外形大小、菌柄长短不一造成卖相差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山东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37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