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辆定位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41892.1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4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浩田;黄奎;陈冬;闫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飞梭智行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5/02 | 分类号: | B61L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张玲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装置 识别器 车辆行驶 定位系统 轨道车辆 轨道间隔 车辆运行方向 定位准确度 初步定位 参考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定位系统,包括若干个第一定位装置、若干个第二定位装置、第一识别器、第二识别器,第一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低于第二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若干个第一定位装置沿轨道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定位装置沿轨道间隔设置,且一个第一定位装置与一个第二定位装置为一组,以车辆运行方向为参考,同一组中的第二定位装置位于第一定位装置的前方,所述第一识别器和第二识别器均安装于车辆,第一识别器用于在车辆行驶至当前第一定位装置时识别出该第一定位装置,第二识别器用于在车辆行驶至当前第二定位装置时识别出该第二定位装置。本发明通过第一定位装置进行初步定位,再通过第二定位装置精确定位,因此可以提高定位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承受压力越来越大,事故也是逐步增加。既然地面交通难以承受,地下交通昂贵且空间有限,因此空中轨道交通应运而生。
轨道无人汽车驾驶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控制,尤其是实时性和精度要求越高越好。比如车辆的位置信息,只有车辆运行到指定位置后再控制车辆执行相应操作(如停车、并轨、分轨等)才能实现车辆的精准运行控制。目前可以通过GPS等实现位置采集,但是实时性和准确性却难以保证。因此,如何实现精确定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定位准确度不高的不足,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定位系统,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车辆定位系统,包括若干个第一定位装置、若干个第二定位装置、第一识别器、第二识别器,第一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低于第二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若干个第一定位装置沿轨道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定位装置沿轨道间隔设置,且一个第一定位装置与一个第二定位装置为一组,以车辆运行方向为参考,同一组中的第二定位装置位于第一定位装置的前方,所述第一识别器和第二识别器均安装于车辆,第一识别器用于在车辆行驶至当前第一定位装置时识别出该第一定位装置,第二识别器用于在车辆行驶至当前第二定位装置时识别出该第二定位装置。
上述轨道车辆定位系统中,当第一识别器识别出第一定位装置时,即实现了大概的初步定位;由于第二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高于第一定位装置的定位精度,因此当第二识别器识别出第二定位装置时,即实现了进一步精细的定位,因此可以提高定位精度。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为RFID标签,所述第一识别器为RFID读卡器。RFID标签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因此采用RFID标签实现初步定位不仅可以实现初步定位,还可以降低成本,且定位精度也相对较高,可以达到米级。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为出光器,所述第二识别器为受光器。出光器与受光器构成光电对管,光电对管的横向作用距离是厘米级,响应时间是毫秒级,因此采用光电对管进行二次定位可以极大地提高定位精度。
上述轨道车辆定位系统,还包括车辆运行控制装置,分别与读卡器和受光器信号连接。
在上述两级定位的基础上,车辆运行控制装置在一级定位时就做好准备,一旦二级定位触发即输出控制信号,执行相应动作,因此可以实现精确停车、并轨、分轨等动作,保障车辆准确安全运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实现准确确定位置,继而实现车辆在高精度要求位置时执行相应的操作,也符合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的未来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飞梭智行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飞梭智行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18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