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43262.8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4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梁晶;徐冰;伍海兵;张青青;陈平;朱清;何小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7/06 | 分类号: | A01G7/06;A01B79/02;C05G3/80;C05G5/14;C05G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骁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15 | 代理人: | 赵峰 |
地址: | 2002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土壤 营养 通气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包括有湿垃圾堆肥产物、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草炭、珍珠岩、粘合剂、保水剂;所述的湿垃圾堆肥产物为湿垃圾的二次堆肥发酵产物,所述的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为蚯蚓食用绿化植物废弃物后的产物;所述的湿垃圾堆肥产物、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草炭和珍珠岩的体积比为5:2:2:1;每立方米湿垃圾堆肥产物、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草炭和珍珠岩的混合物中,所述的粘合剂的添加量为1000‑1200g,所述的保水剂的添加量为800‑1000g。本发明既能改良土壤、提升养分,又达到了环保的效果,而且操作简单、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学领域,涉及一种土壤通气管,具体来说是一种含有湿垃圾堆肥的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根系的生长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系生长除了土壤本身提供的养分外,根系细胞呼吸所需的氧气也是由融于土壤中的空气所提供的。因此氧气对于植物生长于土壤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常见的改善植物根系生长的方式有施用生根剂、土壤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等,物理改良方面采用在植物根系四周打孔的方式,或用机器钻孔安插通气管等方式。
但是,上述传统方式耗时耗力,且机械打孔后在一定时间后通气孔又会重新封住,若要维持改良效果,需要长期的重复操作。机械钻孔安插通气管,常用的通气管为PVC材质,但是施工作业时容易伤及植物根系,用其他塑料管代替PVC管后,导致通气管架破损堵塞等情况。
另外。由于目前施肥的方式大多为土壤表层撒施或打孔沟施,此类施肥方式不能完全将肥力输送至植物根系,无法达到改良提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这种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及其制备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手段打孔对于土壤通气的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由一个柱体构成,其中,所述的柱体由包括了湿垃圾堆肥产物、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草炭、珍珠岩、粘合剂、保水剂的混合体构成;
所述的湿垃圾堆肥产物为湿垃圾的二次堆肥发酵产物,所述的湿垃圾堆肥时间大于60天,所述的湿垃圾堆肥产物的粒径为5-8mm,pH为7.5-8.6,EC为1-4.5mS·cm-1,有机质含量大于300g·kg-1;
所述的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为蚯蚓食用绿化植物废弃物后的产物,所述的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的粒径为1-3mm,pH为6.5-7.5,EC为0.5-10.0mS·cm-1,有机质含量大于350g·kg-1;
所述的草炭的粒径为3-5mm,pH为5.5-6.5,EC为0.05-0.50 mS·cm-1,有机质的含量大于300g·kg-1;
珍珠岩的粒径为1-3mm;
所述的湿垃圾堆肥产物、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草炭和珍珠岩的体积比为5:2:2:1;每立方米湿垃圾堆肥产物、活性绿化植物废弃物、草炭和珍珠岩的混合物中,所述的粘合剂的添加量为1000-1200g,所述的保水剂的添加量为800-1000g。
具体的,珍珠岩的颜色为黄白色或白色,粒径1-3mm,杂质含量低于10 %;
进一步的,所述的保水剂为羟甲基丙基纤维素,白色或类白色纤维状或颗粒状粉末,颗粒度大于80目且100目通过率大于98.5%;
进一步的,所述的粘合剂为蔗糖酯,带微晶结构的白色或象牙色粉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一种可降解的土壤营养通气柱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未经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32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隔环保养护方法及其彩色绿化带
- 下一篇:花彩绿化带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