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及汽车尾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0089.4 | 申请日: | 201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聂根辉;李航;陈红勋;李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5/06 | 分类号: | E05F5/06;B60J5/10;F16J1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赵雪佳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门 胶塞 螺帽 可调缓冲 螺牙 螺柱 调整部 缓冲头 限位臂 限位部 汽车零部件 缓冲作用 结构领域 螺牙配合 配合限位 有效控制 基座套 内螺纹 容纳孔 有效地 尾门 装配 容纳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及汽车尾门,属于汽车零部件结构领域。本发明包括缓冲头、螺柱和基座,其中,所述螺柱包括螺帽、设置在螺帽下方的螺牙、设置在螺牙下方的限位部、设置在螺帽上方的用于调节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螺牙高度的调整部,所述缓冲头底部设有容纳所述调整部的容纳孔,所述基座套接在螺柱的螺帽下方,包括安装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的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下方的限位臂,所述安装部内侧设有与所述螺牙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限位臂与限位部配合限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有效控制胶塞的装配精度,尾门关闭时胶塞能有效地起到缓冲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缓冲塞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还涉及一种装配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的汽车尾门。
背景技术
图1为现有尾门可调缓冲胶塞结构,此种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1、胶塞装配精度差:胶塞主体为EPDM材料的螺旋结构,零件装配时,胶塞从底部螺牙开始旋入至设计位置,车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控制胶塞旋入的圈数,往往装配完之后停留的螺牙位置不是设计的位置,胶塞的装配精度差,尾门关闭状态时胶塞与侧围离空或者干涉量大,尾门关闭时胶塞不能有效地起到缓冲作用,胶塞离空大时,尾门与周边部件可能干涉,胶塞干涉量大时,尾门与周边间隙大;
2、尾门漏水:尾门内板上的胶塞装配孔为螺旋开孔,胶塞装配后,螺旋孔漏洞,导致尾门漏水,产生质量问题;
3、二级面感知差:尾门内板的螺旋开孔和胶塞装配漏洞问题,导致尾门内板二级面感知质量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还提供一种与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配合装配的钣金。
本发明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包括缓冲头、螺柱和基座,其中,所述螺柱包括螺帽、设置在螺帽下方的螺牙、设置在螺牙下方的限位部、设置在螺帽上方的用于调节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螺牙高度的调整部,所述缓冲头底部设有容纳所述调整部的容纳孔,所述基座套接在螺柱的螺帽下方,包括安装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的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下方的限位臂,所述安装部内侧设有与所述螺牙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限位臂与限位部配合限位。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外围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上方设有密封圈。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圈朝向所述卡勾的面为锯齿状结构。可有效地防止灰尘和水进入尾门钣金腔体,可有效地起到防尘防水作用。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为纵向设置的限位槽,所述限位臂与限位槽卡接限位。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柱纵向中心设有在顶端调整部开口的盲孔,所述盲孔的横截面为多边形。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头中部设有与所述盲孔相通的通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装配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的汽车尾门,所述汽车尾门的钣金上设有平面孔,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通过卡接件卡接入所述平面孔内。胶塞装配的钣金开孔为平面开孔,相比以往的螺旋面开孔,更容易起到防水防尘作用,胶塞装配在平面上不漏洞,钣金二级面的外观感知也更好。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平面孔间隔设有多个凹槽,所述所述卡接件包括与平面孔的凹槽相对应的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凸缘和设置在凸缘与密套圈之间卡脖,所述平面孔设置在凸缘和密封圈之间。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卡脖设有与凸缘相连的限制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在平面孔内转动的限位凸台。
本发明作进一步改进,当所述汽车尾门可调缓冲胶塞装配后,所述密封圈与钣金表面过盈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00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