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54194.5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2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虞益挺;陈栋钦;徐梦飞;安凯;周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10 | 分类号: | H02N2/10;H02N2/1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吕湘连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式微 旋转 机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属于引力式旋转机构,由圆片(1)、第一磁石(2)、弹性体(3)、压电陶瓷(4)、第一底座(5)、第二磁石(6)、第一外壳(7)组成;圆片(1)和第一磁石(2)组成转子部分,两者为同轴心粘接;弹性体(3)和压电陶瓷(4)组成定子部分,两者也为同轴心粘接,所述定子部分固定于第一底座(5)上;弹性体(3)为圆环状结构,压电陶瓷(4)的机械振动将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体(3)中传播;定子、转子以及第二磁石(6)间为同轴心装配,且转子部分的第一磁石(2)置于定子部分的弹性体(3)内,两者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保证正常旋转;所述第一外壳(7)装配于第一底座(5)上形成其余部件的容纳空间;所述机构利用转子上的第一磁石(2)与第一底座(5)上的第二磁石(6)异性磁极相互吸引提供旋转所需的预压力。
2.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属于斥力式旋转机构,由圆片(1)、第一磁石(2)、弹性体(3)、压电陶瓷(4)、第二磁石(6)、第二底座(8)、第二外壳(9)组成;圆片(1)和第一磁石(2)组成转子部分,两者为同轴心粘接;弹性体(3)和压电陶瓷(4)组成定子部分,两者也为同轴心粘接,所述定子部分固定于第一底座(5)上;弹性体(3)为圆环状结构,压电陶瓷(4)的机械振动将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体(3)中传播;定子、转子以及第二磁石(6)间为同轴心装配,且转子部分的第一磁石(2)置于定子部分的弹性体(3)内,两者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保证正常旋转;所述机构利用转子上的第一磁石(2)与第二外壳(9)上的第二磁石(6)同性磁极相互排斥提供旋转所需的预压力;同时,所述第二外壳(9)装配于第一底座(5)上形成其余部件的容纳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3)上有齿状结构,相邻齿之间为径向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3)内圈有加强筋。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片(1)上有一层耐磨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基本的工艺步骤:
步骤1:用机床加工出圆片(1);
步骤2:用位移台将圆片(1)与磁石(2)粘接,得到电机的转子部分;
步骤3:用机床加工出齿状的弹性体(3);
步骤4:用位移台将弹性体(3)与压电陶瓷(4)粘接,得到电机的定子部分;
步骤5:在基片上铣出第一底座(5);
步骤6:将第二磁石(6)嵌入第一底座(5)中,得到磁性底座;
步骤7:在另一基片上铣出第一外壳(7);
步骤8:由上到下,将外壳、转子、定子与磁性底座装配到一起,得到完整的电机。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力式微旋转机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基本的工艺步骤:
步骤1:用机床加工出圆片(1);
步骤2:用位移台将圆片(1)与磁石(2)粘接,得到电机的转子部分;
步骤3:用机床加工出齿状的弹性体(3);
步骤4:用位移台将弹性体(3)与压电陶瓷(4)粘接,得到电机的定子部分;
步骤5:在基片上铣出第二底座(8);
步骤6:在另一基片上铣出第二外壳(9);
步骤7:将第二磁石(6)嵌入第二外壳(9)中,得到磁性外壳;
步骤8:由上到下,将磁性外壳、转子、定子与底座装配到一起,得到完整的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419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对称振动触觉反馈装置
- 下一篇:自适应耦合非线性能量俘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