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54779.7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6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王聪;郝杰杰;邱子言;雷福厚;谭学才;姜明国;杨立芳;张帅;李小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7/08 | 分类号: | C12P17/08;C07D313/00;A61P3/1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刘敏 |
地址: | 530006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酯 化合物 提取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有机提取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对链霉菌进行发酵培养,得到发酵产物;对所述发酵产物进行硅胶柱层析,洗脱后收集第2馏分;将所述第2馏分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洗脱后收集第2.3馏分;将所述第2.3馏分进行凝胶色谱分离,得到第2.3.1馏分;将所述第2.3.1馏分进行硅胶柱层析,洗脱后得到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方法提取得到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对PTP1B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40μM。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提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糖尿病人的数量逐年攀升,2030年预计会达到5.52亿。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一般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肥胖、年龄、现代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般将糖尿病分为I型和Ⅱ型两种,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者胰岛素分泌缺陷,由此前期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直接调节胰岛素。虽然目前一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等在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些药物大部分会引起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Chen Z,Hao J,Wang L,Wang Y,Kong F,Zhu W.New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frommarine algae-derived Streptomyces sp.OUCMDZ-3434.Sci.Rep.2016,6,20004)。随着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信号通路的认识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聚集在信号通路中的靶点治疗。在众多信号通路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应用最广、最经典的靶点之一,PTP1B是胰岛素转导信号的负调节因子(S,Curchod M L,Gobert R P,Arkinstall S,Huijstuijnen R H et al.Identification of tyrosinephosphatasesthat dephosphorylate inseulin receptor.A brute force approachbased on“substratetrapping”mutants.J.Biol.Chem.2000,275(13):9792-9796),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的靶点(Cicirelli M F.Microinjection of a 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 inhibits insulin action in Xenopus oocytes.P.Nati.Acad.Sci.USA,1990,87(14):5514-5517)。但是,目前对于此种新型靶点的治疗物质,尚未有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1)对链霉菌进行发酵培养,得到发酵产物;
(2.1)对所述发酵产物进行硅胶柱层析,洗脱后收集第2馏分;
(2.2)将所述第2馏分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洗脱后收集第2.3馏分;
(2.3)将所述第2.3馏分进行凝胶色谱分离,得到第2.3.1馏分;
(2.4)将所述第2.3.1馏分进行硅胶柱层析,洗脱后得到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所述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1)所示:
优选的,所述步骤2.1中使用的洗脱剂体系为石油醚-乙酸乙酯。
优选的,所述步骤2.1中,以石油醚:乙酸乙酯计,所述洗脱剂的体积梯度为10:1,8:1,6:1,4:1,2:1,1: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未经广西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4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