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材、竹材热处理-防霉协同改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6366.2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76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蔡绍祥;李延军;王新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K5/00 | 分类号: | B27K5/00;B27K9/00;B27K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处理 竹材 木材 高温水 协同改性 防霉 放入 冷却 关闭阀门 热处理罐 竹材干燥 防霉剂 干燥窑 耐腐性 耐候性 热源 出窑 堆垛 取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材、竹材热处理‑防霉协同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S01,将木材、竹材干燥到后放入到高温水热处理罐内,并关闭阀门;S02,将高温水热处理罐内水温度升温;S03,保持高温水热处理灌内水温度,处理一段时间;S04,关闭高温水热处理罐的热源,冷却后再往罐内加入防霉剂;S05,冷却后取出堆垛放置;S06,将堆处理后的木材、竹材后放入干燥窑中进行干燥,最后自然冷却出窑。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木材、竹材热处理‑防霉协同改性方法,能够解决木材、竹材耐候性和耐腐性和尺寸稳定性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材、竹材热处理-防霉协同改性方法,属于木材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人工林木材由于其生长特性,其材质疏松,抗弯、抗压、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较差,以及易腐朽,易霉变等耐久性差。目前常用的改性方法是通过对木竹材内部添加化学助剂的方法来改变木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将品质较差的木材经过技术处理改性为高等级的优质木材,改性后的木材及其深加工产品具备良好的尺寸稳定性、防腐防霉、以及防潮等性能。而采用木材高温水热处理的物理性加工方法,木材经水热处理改性后,一些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发生了永久的改变,使改性木材与未处理木材相比其尺寸稳定性大幅提高。但其防腐防霉性能改善并不明显。在我国,关于研究木材高温改性木材的方法起步较晚,目前的改性技术无法彻底解决耐候性和耐腐性和尺寸稳定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木材、竹材耐候性和耐腐性和尺寸稳定性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木材、竹材热处理-防霉协同改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木材、竹材干燥到后放入到高温水热处理罐内,并关闭阀门;
S02,将高温水热处理罐内水温度升温;
S03,保持高温水热处理灌内水温度,处理一段时间;
S04,关闭高温水热处理罐的热源,冷却后再往罐内加入防霉剂;
S05,冷却到后取出堆垛放置;
S06,将堆处理后的木材、竹材后放入干燥窑中进行干燥,最后自然冷却出窑。
S01中,木材、竹材干燥后的含水率≦15%。
S02中,升温过程为在50~60分钟内升到140~180℃。
S03中,处理时间3~6h。
S04中,冷却温度为90~100℃。
S04中,防霉剂包括KP-M128防霉剂和MICRO-KS103防霉剂。
S05中,冷却温度为18~22℃,堆垛时间为15~18天。
S06中,干燥窑中干燥木材、竹材的至含水率≦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木材、竹材热处理-防霉协同改性方法,采用高温水热处理的方法,通过物理高温蒸煮的手段,破坏木材中的吸水性基团,并使木材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发生分解,从根本上提高木材的稳定性;同时在高温水热处理过程中加入防霉剂,经过改性的木材干缩和湿胀特性減小,能更有效的提高其防霉防腐性能;且该处理方法是在降温阶段加入防霉剂,有效利用处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高温水热改性的同时加入防霉剂的方法,使木材的防腐性、防霉性、尺寸稳定性更加突出。使经过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的木材、竹材能广泛应用于温度和湿度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中。本方法的最高温度为140-160℃,低于大多数高温炭化处理温度40度,能降能耗,减少木材强度损失。同时只要对步骤二作适当调整,反应罐中适当减少水的加入量,还能适用于素材含水率在>15%的情況,使本发明的实际利用的可操作性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63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