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切换式进气系统的运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6602.0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7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伍文广;胡林;张凡皓;廖毅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02 | 分类号: | F15B1/02;F15B13/02;F15B21/041;F15B21/14;F15B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系统 运维 过滤器 可切换式 换向阀 节流阀 应急阀 常压 泄压 压力测试系统 三通阀连接 测试 支路 单向阀 三通阀 稳压阀 限压阀 蓄能器 承压 节流 余压 电机 回收 | ||
一种可切换式进气系统的运维方法,进气系统包括电机、泵、单向阀、限压阀、换向阀、节流阀、蓄能器、三通阀、执行器、过滤器、应急阀、稳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维方法包括:常压测试方法,过压节流、泄压方法,余压回收方法;所述常压测试方法包括:所述换向阀切换为不设节流阀的支路,所述三通阀连接所述执行器和所述过滤器,所述应急阀调整为泄压模式,通过持续的增强压力测试系统的承压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输送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式进气系统的运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流体输送的要求越来越高, 液压、气压管路大量应用在工业、生活等领域,随着精细化的发展,对压力控制、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阀是压力控制领域的重要部件,包括先导阀、限压阀等,限压阀也叫安全阀,同类的还有稳压阀等,通过对气路的控制来实现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其驱动部件包括电磁驱动、电机驱动、手动驱动,还包括自动化驱动。
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的稳压阀,通过先导阀来实现先导驱动,先导部件常用气缸,然而现有技术的气缸往往是一个移动件如活塞,或者两个活塞中间用阀杆连接,其功能单一、只能实现“一进一出”。
现有技术也有解决“一进一出”的办法,即设置为多通阀,然而该多通阀有三个缺点:一是结构复杂,往往需要多个驱动结构;二是虽然减少了驱动源,然而为了实现多通,要设计很复杂的阀杆,阀杆上凹凸不平来配合多个阀口;三是这些通路之间缺乏联动效果。
现有技术的阀泄压的渠道较多,然而如何泄压往往都是在出气端进行泄压,并且要额外设置泄压管路。增加了安装难度。
现有技术的泄压手段往往是使用弹簧加载的泄压阀,然而由于气缸本身的结构特性,无法将弹簧加载的泄压阀匹配到气缸的结构中;其不仅要克服结构问题,还要考虑气缸内部的气压变动,因此技术上非常难以实现。
现有技术的气缸往往只与进气端和上腔连通,并不考虑出气端的压力,或者设置传感器来实现对出口端的关注,从而提高了生产制造成本。
现有技术的稳压阀使用上腔驱动或辅助驱动,然而其导向存在较大问题,隔膜与阀杆的配合会发生横向位移,长久的低匹配度使用后会影响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的液压进气系统,功能单一、可靠性差,多余的压力无法回收,介质内有杂质,无法使用于高纯度要求的执行器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切换式进气系统的运维方法,进气系统包括电机、泵、单向阀、限压阀、换向阀、节流阀、蓄能器、三通阀、执行器、过滤器、应急阀、稳压阀;所述运维方法包括:常压测试方法,过压节流、泄压方法,余压回收方法;其中所述电机驱动泵提供压力介质,所述泵连接单向阀,单向阀下游连接限压阀,所述限压阀另一端连接两位三通换向阀,所述两位三通换向阀的下游分出两条支路,一条支路上设有所述节流阀,两条支路交汇后连接所述稳压阀的进气端;所述稳压阀的出气端连接所述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下游连接所述三通阀,三通阀另外两条通路分别连接执行器和蓄能器;
所述常压测试方法包括:所述换向阀切换为不设节流阀的支路,所述三通阀连接所述执行器和所述过滤器,所述应急阀调整为泄压模式,通过持续的增强压力测试系统的承压能力;其中所述稳压阀包括六棱形上阀体、上压板、隔膜、下压板、立柱、第一通孔、阀板、阀杆、下导向架、第二通孔、上导向架、下阀体、下弹簧、气缸;其中气缸包括左腔、中腔、右腔、进气口、调压口、泄压口、右端口、左活塞、上弹簧、右活塞、限位柱、半球盖、枢轴、连接板,其中连接板上设有容纳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66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