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胡宁病毒的中和抗体、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67822.3 | 申请日: | 2019-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4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潘晓彦;吴妍;肖庚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6/10 | 分类号: | C07K16/10;A61K39/42;A61K47/68;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王焕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病毒 中和 抗体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对胡宁病毒的中和抗体、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将制备好的胡宁病毒抗原免疫动物得到多抗,然后对多抗进行胡宁病毒包膜糖蛋白亚基1特异性纯化,在短期内能制备出具有较高中和活性的抗体,从而大量获得用于临床治疗阿根廷出血热的马抗血清产品,该制备方法及其制备出的产品将对阿根廷出血热的应急治疗做出贡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对胡宁病毒的中和抗体、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胡宁病毒(Junin virus,JUNV)是沙粒病毒科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属中的重要成员,是生物安全四级病原。其主要流行于南美洲,可导致阿根廷出血热,致死率约为30%,仅次于埃博拉、马尔堡等烈性病毒。近年来,随着国际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通,JUNV有向北美洲、欧洲和亚洲蔓延的趋势,对全球的生物安全形势造成了威胁。
与同科病毒拉沙病毒类似,JUNV基因组包含一个长约7.2k的大片段L和一个长约3.5k的小片段S。L片段编码基质蛋白Z和RNA聚合酶L,而S片段则编码核蛋白NP(nucleoprotein)和包膜糖蛋白GPC(glycoprotein precursor)。NP蛋白和L蛋白、Z蛋白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所行使的功能分别为基因复制和转录、出芽并组成病毒的衣壳基质蛋白。GPC则由稳定信号肽(stable signal peptide,SSP)、介导病毒与受体吸附的包膜糖蛋白1(glycoprotein 1,GP1)和介导膜融合的包膜糖蛋白2(glycoprotein 2,GP2)三部分组成。沙粒病毒的GPC在成熟后组装形成了一个典型的GPC三聚体结构展示在病毒粒子表面,介导病毒与受体的吸附以及吸附后的膜融合过程。
JUNV天然宿主为野鼠,在其体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携带病毒的野鼠或其分泌物及排泄物、被其污染的食物和带有病毒的气溶胶等而被感染。一部分人(约30%)在感染后的1-2周内,症状逐渐加重,表现出持续发热、脱水、肾功能不全、低血压、多处粘膜部位严重出血、神经紊乱、休克等症状,最终死于大出血和昏迷。
尽管在阿根廷地区已批准使用活病毒疫苗(Candid 1)来预防JUNV的感染,但目前仍无针对性药物用于临床治疗阿根廷出血热。因此,研制针对JUNV的药物,尤其是治疗性抗体,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胡宁病毒的中和抗体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具有较高中和活性的用于临床治疗阿根廷出血热的马抗血清产品,将对阿根廷出血热的应急治疗做出贡献。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胡宁病毒的中和抗体,该中和抗体能够有效抑制胡宁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
本发明还提供包含上述中和抗体的疫苗、药物组合物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以达到能够有效抑制患者体内胡宁病毒感染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上述中和抗体在制备针对沙粒病毒相关药物和/或试剂中的应用,该应用能够制备出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沙粒病毒相关药物和/或试剂。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针对胡宁病毒的中和抗体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将制备好的胡宁病毒抗原免疫动物得到多抗,然后对多抗进行特异性纯化;上述特异性纯化为采用胡宁病毒包膜糖蛋白亚基1特异性亲和层析柱对上述多抗进行的二次纯化。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付出一系列创造性的劳动后,发现,经过二次纯化过程制备得到的抗体,对于胡宁病毒具有更为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在二次纯化的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为将包膜糖蛋白1固定在活化的树脂颗粒,制备得到包膜糖蛋白1特异性亲和层析柱;运用此纯化柱对多抗进行二次纯化,得到具有有效中和活性的包膜糖蛋白1特异性抗体(GP1特异性抗体)。
进一步地,上述多抗可以为多克隆抗体和/或多克隆抗体片段,多克隆抗体片段由多抗进行浓缩后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78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