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68457.8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9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曦;莫勇;张福强;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宋兴;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可以应用于车联网,例如V2X、LTE‑V、V2V等,包括:获取包括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和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的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指示在一个OFDM符号的频域资源中映射参考信号的样式,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指示在一个OFDM符号的频域资源中映射数据的样式;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为至少两种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中的一种,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为至少两种数据映射样式信息中的一种;根据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在第一时频资源上映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在第一时频资源上发送参考信号和/或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保证了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频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车联万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技术是基于蜂窝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其应用场景具有信号动态范围大、通信延迟大、信道变化速度快等特征。
为了能够达到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通信时延,新无线技术(new radio,简称NR)-V2X通信系统中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频资源的种类相对于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简称LTE)-V2X中时频资源的种类更加丰富,比如LTE-V2X通信系统中包括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简称SCS)为15kHz、30kHz、60kHz等的时频资源。基于此,如何保证NR-V2X对应的各种时频资源在用于参数信号和/或数据传输时的利用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保证了用于数据传输的时频资源的利用率。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包括:获取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所述第一频域映射样式包括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和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用于指示在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的频域资源中映射参考信号的样式,所述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用于指示在一个OFDM符号的频域资源中映射数据的样式;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为至少两种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中的一种,所述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为至少两种数据映射样式信息中的一种;根据所述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在第一时频资源中的至少一个OFDM符号的频域资源中映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在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上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参考信号和/或所述数据。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为自动增益控制AGC参考信号,或者所述参考信号为解调参考信号DMRS。
本方案中,由于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包括参考信号样式信息和数据映射样式信息,且存在至少两种参考信号样式信息和至少两种数据映射样式信息,因此,一个OFDM符号对应多种频域映射样式信息。这样,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灵活的根据当前数据传输所对应的SCS(即时域资源种类)等当前数据传输特征,从多种频域映射样式信息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数据传输特征匹配的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其中,与当前数据传输特征匹配的频域映射样式信息是指:根据该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在一个OFDM符号的频域资源中映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时,能够在保证当前数据传输性能的基础上,同时保证用于当前数据传输的时频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保证用于当前数据传输的时频资源的利用率。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获取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包括:从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
本实施方式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蜂窝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场景,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耗低。
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获取第一频域映射样式信息,包括:从所述至少两种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中确定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所述至少两种参考信号映射样式信息是预定义的,或者是高层信令配置的;从所述至少两种数据映射样式信息中确定第一数据映射样式信息,所述至少两种数据映射样式信息是预定义的,或者是高层信令配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84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