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辅助逆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69162.2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2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宫兆超;田以涛;邓泽航;韩国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0 | 分类号: | H02M7/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张媛媛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逆变装置,辅助逆变装置的箱体结构通过沿其横向设置的屏蔽板隔设为依次铆接的用于承载变压器与电抗器的第一逆变室,用于承载逆变器功率模块、充电机模块以及应急启动模块的中间逆变室,以及用于承载风机组件的第二逆变室;箱体结构采用分体式铆接设计,设置各个单独腔室,之后拼接在一起,各腔室相互间影响小,结构紧凑、密封性好;同时,设置了多个冗余风道以有效散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其辅助逆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系统的集成度日趋提高,辅助逆变器的容量不断增大,散热要求随之增高。同时,箱体通常处于于暴露环境中,密封要求更为严苛。
目前,通常采用增大箱体尺寸来布置更多器件,或在不增加尺寸情况下,增加器件,以增加系统容量,但器件的增加导致散热需求进一步增加。对于散热处理,通常通过风机和风道对箱体内部器件进行强迫风冷来进行散热,但在传统强迫风冷散热模式下,一旦风机故障,发热器件将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对车辆正常运行有着重大威胁。对于密封处理,通常通过设置双层密封胶条结构,将箱体密封等级由传统IP55提高为IP65等方式,但密封条更换周期难以匹配逆变器寿命周期,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及维护成本提高,且传统意义的IP65密封等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且,辅助逆变器多使用带框架焊接组成的逆变器柜体,但在焊接过程中变形较大、精度不够、浪费人力财力物力;框架往往采用型材,存在成本高、开模费用高、周期长等问题,导致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明显增加。
因此,有必要结合上述现有辅助逆变器的设计,在现有辅助逆变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新的辅助逆变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辅助逆变器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辅助逆变装置,箱体结构采用分体式铆接结构设计,设置各个单独腔室并铆接在一起,各腔室间相互间影响小,密封性好。同时,设置了冗余风道结构,有效散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辅助逆变装置,包括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结构通过沿其横向设置的屏蔽板隔设为依次铆接的用于承载变压器与电抗器的第一逆变室,用于承载逆变器功率模块、充电机模块以及应急启动模块的中间逆变室,以及用于承载风机组件的第二逆变室;所述第二逆变室内沿其竖直方向设有上下水平设置的隔离板,将所述第二逆变室隔设为用于承载风机控制器的风机控制室以及用于承载风机的风机室。
优选的,所述第一逆变室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上盖板以及第一侧罩板,所述中间逆变室设置有可拆卸的中间上盖板,所述风机室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二侧罩板;所述第一侧罩板上开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口以及过滤网,所述第二侧罩板上设有百叶风口与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箱体结构底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第一底部盖板,所述中间逆变室的底部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底部盖板之间的内腔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一端可连通所述风机室,另一端可连通所述第一逆变室。
优选的,所述中间逆变室内壁上设置有离心风机以及用于所述离心风机供电的第二电源,所述中间逆变室内壁与所述逆变器功率模块、充电机模块以及应急启动模块的之间的空腔形成第二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上盖板、中间上盖板以及第二侧罩板的上表面均设置有防踩踏结构,所述第一上盖板、中间上盖板以及第二侧罩板的上表面分别与所述防踩踏结构之间的空腔形成有沿其竖直方向导通的第三风道。
优选的,所述中间逆变室的后侧壁上设置有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箱体结构外壁采用阳极氧化处理,所述箱体结构的前后侧壁以及所述第一上盖板与中间上盖板均设置为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之间设置有隔热体。
优选的,辅助逆变装置主电路包括逆变器主回路、充电机电路、应急启动电源电路,所述逆变器功率模块采用逆变器主回路设计,充电机模块采用充电机电路设计,应急启动模块采用应急启动电源电路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91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