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面式减温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2750.1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7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彭加华;陈晨;孙积文;胡宝义;陈文政;陈祥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陆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G5/12 | 分类号: | F22G5/12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21700 四川省绵阳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体 竖直隔板 蛇形管 面式减温器 第二法兰 第一法兰 换热腔体 出汽口 检测口 进汽口 进水管 热电阻 套管 连通 流量计 体内 隔板 出水管连通 蒸汽热交换 电动阀门 方向设置 环形隔板 上端开口 体内环形 筒体内壁 下端开口 出水端 出水管 换热腔 进水端 竖直 盘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面式减温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与第一法兰盖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法兰盖相连;靠近第二法兰盖一端的筒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一竖直隔板;竖直隔板与第一法兰盖之间的筒体内壁设置环形隔板;位于筒体内环形隔板与竖直隔板之间形成一用于蒸汽热交换的换热腔体;换热腔体内盘旋安装蛇形管,蛇形管的进水端与进水管连通,蛇形管的出水端与出水管连通;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安装有流量计和电动阀门;筒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汽口、至少两个出汽口和检测口;进汽口、出汽口和检测口均与换热腔体连通;筒体的上端开口安装第一热电阻套管,其下端开口安装第二热电阻套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减温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面式减温器。
背景技术
用水作冷却介质调节过热式再热汽温的装置,其作用是控制和保持过热汽温或再热汽温为规定值,并防止过热器、再热器管壁受热。
减温器分表面式和喷水式两类。表新型面式减温器是一种在圆柱形的筒体内装有U形管或盘香管的间壁式热交换器,以省煤器前的给水作为冷却水在管内流动,对冷却水的水质无特殊要求,但体积大,易产生热疲劳,调节延迟大且调节范围较小,适用于低、中压锅炉。
而现有新型面式减温器效果不佳,蒸汽出口温度浮动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面式减温器,以解决现有新型面式减温器效果不佳,蒸汽出口温度浮动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面式减温器,其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与第一法兰盖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法兰盖相连;
靠近第二法兰盖一端的筒体内、沿竖直方向设置一竖直隔板;竖直隔板与第一法兰盖之间的筒体内壁设置环形隔板;位于筒体内环形隔板与竖直隔板之间形成一用于蒸汽热交换的换热腔体;换热腔体内盘旋安装蛇形管,蛇形管的进水端与进水管连通,蛇形管的出水端与出水管连通;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安装有流量计和电动阀门;
筒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汽口、至少两个出汽口和检测口;进汽口、出汽口和检测口均与换热腔体连通;筒体的上端开口安装第一热电阻套管,其下端开口安装第二热电阻套管;
第一法兰盖焊接于筒体一端;第二法兰盖包括法兰和设置于法兰一端的端盖;第二法兰盖通过法兰与筒体固定相连;端盖上设置有用于套设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套管。
优选地,通过双头螺栓和螺母配合,实现法兰与筒体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流量计和电磁阀均与外部计算机电气连接。
优选地,流量计为LDG-MIK电磁流量计。
优选地,电动阀门为DN50电动法兰碟阀。
优选地,环形隔板和筒体内壁之间设置一护板。
优选地,第一热电阻套管和第二热电阻套管内均设置PT100热电阻传感器。
优选地,筒体上开口安装管接头,管接头内安装BST6600压力变送器。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面式减温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隔板形成换热腔体,并将蛇形管安装于换热腔体内进行蒸气换热降温,可有效地增加换热效率;且实时监测筒体内蒸气温度、蒸气出口温度,并可根据采集的蒸气出口温度,控制进水管流量,实现对蒸气出口温度的调节,进而确保出口蒸气出口温度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面式减温器的结构图。
图2为新型面式减温器的纵剖图。
图3为新型面式减温器局部横切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陆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陆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27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余热锅炉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晶硅生产中的蒸汽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