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75960.6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91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熊俊;刘广超;施孟含;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04 | 分类号: | B23K9/04;B23K9/235;B23K9/167;B33Y10/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敖欢;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用 电弧 制造 装置 方法 | ||
1.一种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进行增材制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待加工金属构件的几何结构进行堆积路径和工艺参数规划,选择试验所需金属丝材质,工艺参数包括堆积电流I、焊接速度v、保护气流量L、第一金属丝(5a)的送丝速度v1、第二金属丝(5b)的送丝速度v2;
步骤二:将基板(10)表面进行机械清理,用丙酮擦拭干净,并将基板(10)通过夹具固定在工作台上;将焊枪(2)通过电缆与电弧增材制造电源(1)的负极连接;第二导丝嘴(6b)的一端通过电缆与电弧增材制造电源(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丝(5a)的一端穿过第一导丝嘴(6a),第二金属丝(5b)的一端穿过第二导丝嘴(6b);保护气瓶(3)通过送气软管与焊枪(2)相连,用于提供保护气体;第一送丝机(4a)与第二送丝机(4b)分别用于输送第一金属丝(5a)与第二金属丝(5b);所述第一导丝嘴(6a)的轴线垂直于基板(10)的上端面,并位于熔池(8)上方;所述焊枪(2)的轴线与第二导丝嘴(6b)的轴线分别位于第一导丝嘴(6a)的两侧;所述焊枪(2)与第二金属丝(5b)之间产生电弧;所述第一导丝嘴(6a)的轴线与第二导丝嘴(6b)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θ1为25°-65°,第一导丝嘴(6a)的轴线与焊枪(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θ2为30°-60°;所述第一导丝嘴(6a)的尖端与第二导丝嘴(6b)的尖端之间的垂直距离d1为2-5mm;所述第二金属丝(5b)作为主丝,用于大量熔丝以制造成形件基体部分;所述第一金属丝(5a)作为辅丝,用于少量熔丝;第二导丝嘴(6b)的尖端与熔池(8)的垂直距离d2为3-6mm,焊枪(2)的尖端与第二导丝嘴(6b)的尖端之间的水平距离d3为3-5mm;
步骤三:将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移动至路径起始点,在焊枪(2)与第二金属丝(5b)之间产生电弧,待电弧燃烧0.5-2s后送入第一金属丝(5a),开始按照规划路径进行堆积过程;第二金属丝(5b)的送丝速度v2为0.8-2.5m/min,第一金属丝(5a)的送丝速度v1与第二金属丝(5b)的送丝速度v2的比值η为0.1-0.5;
步骤四:当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移动至路径终点时,停止输送第二金属丝(5b),0.1-0.5s后停止输送第一金属丝(5a),完成一层堆积过程;
步骤五:待成形件(9)冷却至30-100℃,将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移动至下一路径起始点;
步骤六:反复执行步骤三、步骤四与步骤五,直至完成整个成形件(9)的成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进行增材制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具体为:
步骤一:根据待加工金属构件的几何结构特征进行二维切分,根据切分获得的二维模型进行堆积路径和工艺参数规划,选择试验所需金属丝材质,堆积路径规划包括二维模型中路径起始点、路径终点和堆积过程中焊枪或工作台的旋转角度的确定,工艺参数包括堆积电流I、焊接速度v、保护气流量L、第一金属丝(5a)的送丝速度v1、第二金属丝(5b)的送丝速度v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丝作用下钨-丝电弧增材制造装置进行增材制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堆积电流I为100-250A,保护气流量L为10-30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596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