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内饰的镀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5970.X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7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宜高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4C1/17 | 分类号: | B44C1/17;B44C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镀膜 内饰 薄膜 烫印材料 工件表面 汽车内饰 技术方案要点 薄膜覆盖 镀膜颜色 工件固定 厚度均匀 技术效果 无缝隙 相分离 卡涩 可控 热熔 时耗 无色 转印 加热 松动 搭配 装配 个性 灵活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的镀膜方法,应用在汽车内饰镀膜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内饰工件固定,并将带有烫印材料的薄膜覆盖于内饰工件表面;步骤B:对薄膜进行加热,使得薄膜上的烫印材料热熔并转印至内饰工件表面;步骤C:缓慢提起薄膜,使得薄膜与内饰工件表面相分离,待烫印材料自然冷却并印覆在内饰工件上;具有的技术效果是:1、镀膜厚度即为薄膜上待烫印材料的厚度,因此镀膜厚度均匀可控,内饰工件的成品精度高,装配无缝隙,不松动卡涩,无色差;2、镀膜颜色可以随意搭配,灵活多变,个性迥异;3、单个内饰工件的镀膜时间基本控制在一分钟以内,时耗少,效率高,因此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饰镀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的镀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目前传统汽车内外饰零部件表面装饰工艺主要以传统喷漆,水转印,电镀工艺为主;尤其以电镀为装饰效果的内外饰件因其金属质感,高颜值而为激烈竞争的汽车制造厂家广为采用。
但是,传统电镀工艺在部分装饰件结构上,电镀工艺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因为产品电镀过程产品高低电压不同,导致产品上的电镀层厚度不均,不符合设计尺寸,从而容易出现色差、装配时或紧或松而不符合装配要求的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的镀膜方法,其优点是:镀膜厚度均匀可控,内饰工件的成品精度高,装配无缝隙,不松动卡涩,无色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内饰的镀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内饰工件固定,并将带有烫印材料的薄膜覆盖于内饰工件表面;步骤B:对薄膜进行加热,使得薄膜上的烫印材料热熔并转印至内饰工件表面;步骤C:缓慢提起薄膜,使得薄膜与内饰工件表面相分离,待烫印材料自然冷却并印覆在内饰工件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首先将内饰工件固定住,然后将薄膜覆盖于内饰工件表面并加热,使得烫印材料转印在内饰上,此时提起薄膜与内饰工件表面相分离,待烫印材料自然冷却即可将烫印材料印覆在内饰工件上,相比于传统的电镀工艺,采用这样的镀膜方式有以下优点:1、镀膜厚度即为薄膜上待烫印材料的厚度,因此镀膜厚度均匀可控,内饰工件的成品精度高,装配无缝隙,不松动卡涩,无色差;2、镀膜颜色可以随意搭配,灵活多变,个性迥异;3、单个内饰工件的镀膜时间基本控制在一分钟以内,时耗少,效率高,因此成本低廉。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步骤D:在内饰工件表面喷涂一层罩光漆,并对内饰工件表面进行UV照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内饰工件表面的膜层上再固化一层罩光漆层,从而对内饰工件表面的膜层进行保护,增强内饰工件表面膜层的耐磨性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步骤D中,通过紫外灯对内饰工件表面进行UV照射,紫外灯与内饰工件外通过隔光罩进行光屏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隔光罩将紫外线与操作者隔绝开来,从而减少紫外线灼伤操作者的可能,提高生产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A之前,对内饰工件进行磨砂处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前对内饰工件的表面进行磨砂处理,可以提高内饰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烫印材料在内饰工件表面上的吸附力度,进而减少烫印材料在烫印时脱件的可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对磨砂处理后的内饰工件表面喷涂一层热熔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薄膜覆盖在内饰工件表面并加热时,热熔胶也随之一起升温融化,从而将烫印材料牢牢的粘附在内饰工件表面,加强烫印材料与内饰工件表面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B中,通过与内饰工件形状相配合的硅胶板将薄膜压覆在内饰工件上,并对硅胶板加热使得薄膜上的烫印材料转印至内饰工件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宜高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宜高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59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