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制产品脱模装置和脱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7408.0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2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付云鹏;赵吉;欧阳洵;朱俊娥;陈真;赖平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46 | 分类号: | B29C33/46;B29C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陆惠中;梁丹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黑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模 压制产品 吸气 吹气总管 总管 吹气电磁阀 吸气电磁阀 产品表面 吹气管道 机械损伤 脱模装置 吸气管道 空压机 真空泵 自由端 应用范围广 产品技术 空气吹扫 吸气支管 真空吸附 吹气 支管 敲打 受损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压制成型产品技术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压制产品脱模装置和脱模方法。包括空压机、真空泵、吹气管道、吸气管道、吹气电磁阀和吸气电磁阀,吹气管道包括吹气总管和吹气支管,吹气总管自由端连接空压机,吹气总管上设有吹气电磁阀,吸气管道包括吸气总管和吸气支管,吸气总管自由端连接真空泵,吸气总管上设有吸气电磁阀。本发明的脱模方式采取空气吹扫和真空吸附的方式进行脱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产品表面受到的机械损伤,避免了顶起、敲打、撞击、推动等脱模方式对产品表面造成的机械损伤,降低了产品受损机率,并且此种脱模方法可以应用到任何形状、任何材质的压制产品,应用范围广,提高了压制产品生产的完好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制成型产品技术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压制产品脱模装置和脱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更换了生产材料或生产方式,使用压制成型的方法进行生产。压制工艺包括热压、冷压和注塑等,根据所需要的形状或外观,利用不同的模具进行压制成型。成型之后,都需要进行脱模处理,即将成型的产品从模具中取出。现有常用的脱模方式包括顶针、顶块等方式,以顶起的方式使产品与模具分离,再人工将产品取出。此种脱模方式会产生黏模的状况,从而导致无法完全脱模或者产品外观上遭到损伤。
公布号为CN10835714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压脱模装置,该液压脱模装置包括:能量转换部分、能量储存部分和脱模部分,脱模部分将从能量储存部分排出的液压能转换为动能以敲出产品。利用该液压脱模装置,能够在不使用诸如油压力源和空气压力源等专用驱动源的情况下执行脱模操作,但脱模方式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敲打的方式脱模。
公布号为CN109454828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脱模装置,包括上模具以及与之相应的上模仁、中模具及与之相对应的旋转台、下模具,下模具能够将成型的产品进行脱模处理,其脱模方式是依靠强磁吸铁石与反向凸台底部内的铁片发生作用,将产品撞击掉落至下模具内部,通过坡道滑出模具内部,此种脱模方式是将磁铁的相互吸引和撞击方式相结合来脱模。
公布号为CN10957172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模具脱模装置,包括机架、顶升件、推模件、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避免模头和坯体发生碰撞,其脱模方式是利用顶升件的顶升作用及推模件的推动作用来脱模。
综上所述,以上脱模方式均为机械方式脱模,产品与模具表面会产生摩擦,可能引起产品的表面损伤,影响产品美观,或使产品报废、不能使用。而且受到模具形状、产品本身材质的影响,例如对于非规则形状的模具、以及材质较软的产品来说,无法使用上述方式进行脱模。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制产品脱模装置和脱模方法,可实现压制产品从凹模中无损伤脱模,大幅降低产品在脱模过程中受损的机率,提高压制产品完好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压制产品脱模装置,用于将压制产品从凹模中脱模,包括空压机、真空泵、吹气管道、吸气管道、吹气电磁阀和吸气电磁阀,所述吹气管道包括吹气总管和吹气支管,所述吹气总管自由端连接空压机,吹气总管上设有吹气电磁阀,所述吸气管道包括吸气总管和吸气支管,所述吸气总管自由端连接真空泵,吸气总管上设有吸气电磁阀。
还包括支管支架,所述吹气支管和吸气支管为多个、且两者的数量相等,所述吸气支管的管口朝正下方,一个吹气支管和一个吸气支管成为一组、其管口相互紧靠,多组支管管口固定于支管支架上。
所述吸气支管的管口设有密封条。
所述吹气支管的管口高于吸气支管的管口5mm-20mm。
还包括红外线测距尺,所述红外线测距尺固定在支管支架上,测距头朝正下方。
所述吹气总管和吸气总管均为软管,所述吹气支管和吸气支管的管口部分为硬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74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线双光棱镜片模具的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用于空心胶囊的脱模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