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车端部底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8804.5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6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涛;刘晓芳;刘杰;李克铭;段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10 | 分类号: | B61F1/10;B61F1/14;B61F19/04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61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钩 防爬器 枕梁 主横梁 压溃 纵梁 底架结构 地铁车 缓冲梁 维护性 传导 安装空间 补强部件 封闭结构 局部受力 依次连接 应力集中 连接件 连接梁 轻量化 横梁 边梁 底架 碳钢 组焊 焊接 两边 保证 | ||
一种地铁车端部底架结构,包括前端防爬器组成、压溃箱组成、车钩座组成、枕梁组成,其特征在于:压溃箱组成焊接于前端防爬器组成与车钩座组成之间,前端防爬器组成与车钩座组成之间两侧部分设有连接梁,车钩座组成与枕梁组成之间连接有缓冲梁组成,端部分底架末端是主横梁,枕梁组成与主横梁之间连接有纵梁组成,所述前端防爬器组成、压溃箱组成、车钩座组成、缓冲梁组成、枕梁组成、纵梁组成及主横梁依次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整体结构两边与碳钢边梁组焊成封闭结构。本结构精巧简洁,横梁与纵梁布置合理,在保证力传导连续性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其他系统的安装空间及维护性;通过合理布置补强部件,通过各种连接件实现力传导的连续性,避免应力集中及局部受力过大;满足轻量化要求;保证更换的可操作性,维护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车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铁车车体端部底架结构。
背景技术
底架承托着车体,是车体的基础。底架承受着上部车体及装载物的绝大部分重量,并通过枕梁与下部转向架(走行部)连接。在列车运行时底架承受着牵引力和列车运行中所引起的各种冲击力及其他外力,所以底架是车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端部底架是底架的主体承载部件,当受力时端部底架首当其冲,承受着最严苛、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载荷冲击,它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所以设计出符合各种要求的端部底架尤为重要。
目前在轨道交通行业,端部底架有多种形式,根据与车钩的连接形式不同,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螺栓连接,参阅图1,即车钩安装面与底架纵向垂直,底架需要通过牵引梁与车钩相连来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等,由于需要考虑各种工况,所以车钩座整体尺寸很大,导致与之相连的牵引梁车钩座也需要足够空间与其相连,这就会占用大量的底架下部空间,进而影响其他系统的设备布置以及走线需求。由于车辆定距的影响导致牵枕距离过长,牵枕之间仅通过两根缓冲梁连接,力直接通过缓冲梁传递到枕梁,没有将力分散传导,该缓冲梁截面变化很快,极易引起应力集中,所以该类端部底架会大量使用厚板焊接,导致车辆重量控制艰难。
另一种为销轴连接,参阅图2,即车钩安装面插入底架特定的位置,与底架通过一根销轴连接,由于该连接属于嵌入式连接,为了避让安装空间以及车钩钩体空间,端部底架需要在安装面前的结构上采取变截面处理,并且由于连接处空间小且强度需求高,所以需要大量使用厚板焊接,焊后变形大,导致工艺性以及后期维护性差。
根据与转向架(走行部)连接形式的不同,又有多种形式不一的端部底架结构,使用最多的为通过中心销使底架与转向架相连,底架枕梁上焊接有减震器座、扭杆座或者其他与转向架有连接关系的零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满足美国标准以及各个接口连接关系的前提下,更好的实现零部件的加工性以及通用性、车体受力时力传导的连续性、结构的合理性、车体的轻量化,发明一套重量控制严格、稳定性好、可靠性优良的端部底架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车端部底架结构,包括前端防爬器组成、压溃箱组成、车钩座组成、枕梁组成,其特征在于:压溃箱组成焊接于前端防爬器组成与车钩座组成之间,前端防爬器组成与车钩座组成之间两侧部分设有连接梁,车钩座组成与枕梁组成之间连接有缓冲梁组成,端部分底架末端是主横梁,枕梁组成与主横梁之间连接有纵梁组成,所述前端防爬器组成、压溃箱组成、车钩座组成、缓冲梁组成、枕梁组成、纵梁组成及主横梁依次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整体结构两边与碳钢边梁组焊成封闭结构。
所述的前端防爬器组成包括:固定防爬器、活动防爬器、螺杆、吸能元件、螺母,所述固定防爬器由钢筋焊接形成框架结构,所述活动防爬器通过螺杆和螺母与固定防爬器相连,螺杆两端通过滑道的滑动副连接,固定防爬器与活动防爬器间设置吸能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88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