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纳米Ag包覆Ti4O7为填料的相变储能木材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1785.1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41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毅;李彦辰;夏容绮;张伟业;方晓阳;杨颖妮;赵俊淇;王蓓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K3/00 | 分类号: | B27K3/00;B27K3/08;B27K3/32;B27K5/00;B27K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ag ti4o7 填料 相变 木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纳米Ag包覆Ti4O7为填料的相变储能木材的制备方法。所属填料是一种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以平均粒径20~30的纳米Ag粒子作为壳体,以平均粒径50~100纳米的Ti4O7为核体,制备导热复合纳米粒子。然后将其作为导热填料与PEG‑800充分混合,采用真空加压法将该相变材料对木材进行浸渍,从而制备一种可对室温进行调节的新型相变储能木材。本发明采用纳米Ag对Ti4O7进行包覆,使Ti4O7在太阳光大部分的波段下具有改善的光催化性能,然后将该复合粒子与PEG共混制备储能材料,利用真空加压法使储能材料可以通过木材微孔浸渍到细胞壁内,达到了定型封装的效果。所制备的相变储能木材具有紫外‑可见光段吸收能力,可以高效的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实现储‑放热功能。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纳米Ag包覆Ti4O7为填料的相变储能木材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纳米Ag包覆Ti4O7核-壳结构光催化复合粒子。
(二)背景技术
近年来,节能环保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工业社会迅猛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及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对开发新型绿色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研发节能技术和材料日益重视。储能技术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减少工业生产能耗,回收余热,还可以把用热低谷期多余的能量转移到用热高峰期使用,此外,还能够吸收利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该技术能有效克服热能供求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匹配,减少不可再生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常用的储能技术有显热储能、化学储能和潜热储热。在这些热能储存技术中,潜热储能储能密度大,储能过程中体系温度基本恒定,可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温度调控,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储能方式。相变材料可在加热条件下通过物相变化吸收热能,并在冷却过程中释放热能,可根据环境温度的不同实现热能的储存和释放,有效克服了热能供给的时空限制。有机固-液相变材料是目前相对成熟的一种相变材料,其种类较多,具有广泛的温度适用范围,但也存在低导热率、密度小、易流失等不足,所以制备复合相变材料以改善单独有机固-液相变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复合化是现代材料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不同材料的复合,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创新提升和协同优化。复合相变材料是将两种或者多种材料进行复合,以期克服单一相变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导热率低、过冷及相分离现象、相变时易泄露等缺点,提高相变材料的应用价值,一般向相变材料中添加导热颗粒以增强其导热性能,金属粒子就是常见的导热填料,它不仅可以提高相变材料的导热效率,还可以提高基材的力学性能。复合化的金属粒子还可以克服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发挥多种材料的优势。研究发现,Ti4O7具有高耐磨性质,热稳定性高,可用作石油提取润滑替代材料。Ti4O7粉体除了具有传统TiO2粉体材料的高遮盖力、高分散力以及优良耐热性,其耐酸性、耐碱性、表面活性、分散性更好,且完全无磁性,加之环保无毒,符合食品级安全标准,也是一种黑度纯正的高端无机功能颜料。纳米Ag粒子热导率高、反应活性好、比表面积大、抑菌性好,且可以吸收大部分太阳光,光热转化效率高,是一种极佳的导热金属材料。但是纳米Ag由于表面活性大,颗粒极易产生软团聚,形成尺寸较大的软团聚体,从而影响纳米Ag粉及其衍生品的开发应用。如果能将Ti4O7和纳米Ag的优点结合起来,将纳米Ag接枝到Ti4O7表面,就可以制备一种分散性良好,且对太阳光具有高转化效率的核-壳纳米导热粒子。然后将其作为导热填料与聚乙二醇共混制备相变储能材料,最后将相变储能材料利用真空-加压法对木材进行浸渍,使木材获得长期高效的储能能力。本产品具有节能环保、平衡室温、可降解的特点,可用于建筑、家具、室内装饰装修,为人们营造一个绿色环保、节能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三)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17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