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喀斯特岩溶地区超深基坑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81788.5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0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岳巍;叶国昌;韩承成;杨凯;喻军;魏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E02D33/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李余江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喀斯特岩溶地区 自动化监测 超深基坑 信息化 采集原始数据 数据传输系统 智能型全站仪 测量传感器 固定测斜仪 数据接收端 数据真实性 传统人工 监测数据 全自动化 可重复 实时性 压差式 监测 盒式 反馈 重复 施工 保证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超深基坑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方法及装置,包括压差式测量传感器、盒式固定测斜仪、智能型全站仪、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接收端。本发明优势在于:(1)相比于传统人工采集原始数据进行再计算的方法,全自动化监测更能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实时性。(2)监测数据得到了及时反馈,可以让相关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降低施工风险。(3)装置可重复使用,即可重复用于其他项目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超深基坑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方法及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大”“深”工程越来越多,工程风险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施工监测作为一种管控施工风险最为重要的手段也越来越重要。在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施工监测的信息化自动化也开始逐渐发展。
监测的目的:
(1)为适应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经济和工期损失,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2)对周边环境和工程围护结构自身关键部位实施科学的监测,掌握周边环境、围护结构及围岩的动态变化,为各相关单位提供工程安全参考依据。
(3)监测数据和相关分析资料可成为处理风险事务和工程安全事故的重要参考依据。
(4)为建设管理单位对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现场安全监测、现场安全巡视和安全状态预警,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管理。
(5)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超深基坑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超深基坑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施工现场根据测点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安装多个现场测控单元,构成现场测控网络,现场测控网络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如GPRS通信模块无线传输,建立与中控室的通讯链路;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完成对现场测控单元的远程无线测控,实现包括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在内的功能,达到全自动监控的目的。
进一步的,包括如下步骤:由压差式变形测量系统、盒式固定测斜仪、智能型全站仪、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接收端构成一种喀斯特岩溶地区超深基坑信息化自动化监测装置;压差式变形测量系统由多个压差式变形测量传感器通过一根充满液体的PU管连接在一起,最后连接到一个储液罐上;测点相对于基点储液罐中的液面的相对高差即产生变化,测点测值改变,此改变量即为该测点沉降量,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进一步的,包括如下步骤:将固定固定测斜仪与安装附件架固定住,然后将附架固定到被测物体表面;然后使用传感器连接电缆,测试盒式固定测斜仪采集数据;盒式固定测斜仪测得倾斜数据后,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输至数据接收端。
进一步的,包括如下步骤:选定合适的位置布设智能型全站仪,让全站仪到测点的距离控制在200米范围内;通过远程控制服务器安装GeoMos监测系统,实现远程控制,数据自动处理,预报警等相关功能;智能型全站仪所测得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中控室PC通过软件GeoMos对数据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17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