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冷却控制方法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82491.0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0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霍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57;H01M10/656;H01M10/63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张海英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模块 电子阀 中间冷却 制冷装置 电池冷却 控制装置 冷却控制 电能消耗 冷却 温度采集装置 电池系统 回路连接 回路连通 回路设置 精准控制 冷却过程 散热效率 行车 采集 发送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冷却控制方法及车辆,通过将中间冷却回路设置在两列电池模块之间,中间冷却回路通过电子阀与制冷装置连接,通过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各个电池模块的温度值并将温度值发送至控制装置,如果任意一个电池模块对应的温度值超过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装置控制与电池模块对应的电子阀开启,以使制冷装置通过电子阀与电池模块对应的中间冷却回路连通,对电池模块进行冷却。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检测到电池模块的温度值过高,则控制该电池模块对应的电子阀开启,然后制冷装置通过电子阀与对应的中间冷却回路连接,对该电池模块进行冷却,实现了各个电池模块冷却过程的精准控制,提高电池系统散热效率和降低行车时的电能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冷却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纯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兼容性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点。充电功率的提升和各种大功率的使用工况对动力电池冷却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电池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电动车的安全和行驶。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更高效率的冷却系统对增加车辆充电安全性、提升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减少整车电能消耗都有重要影响。
目前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板、控制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和制冷装置。一般将冷却板设计在电池模块底部,冷却板通过制冷剂流入口和制冷剂流出口与制冷装置连接,控制装置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和制冷装置连接,当控制装置接收到的温度检测装置采集的温度值大于预设温度阈值时,开启制冷装置,制冷装置与电池模块进行热交换实现制冷。
但是现有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制冷剂在冷却板流动时,流通路径经过所有的电池模块,不能实现对各个电池模块精确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冷却控制方法及车辆,实现了各个电池模块冷却过程的精准控制,提高电池系统散热效率和降低行车时的电能消耗。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中间冷却回路、温度采集装置、制冷装置、电子阀和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中间冷却回路设置在两列电池模块之间,所述中间冷却回路通过所述电子阀与所述制冷装置连接,所述温度采集装置与电池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电子阀、所述制冷装置以及所述温度采集装置连接;
通过所述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各个电池模块的温度值并将所述温度值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如果任意一个电池模块对应的温度值超过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装置控制与所述电池模块对应的电子阀开启,以使制冷装置通过所述电子阀与所述电池模块对应的中间冷却回路连通,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温度采集装置采集各个电池模块的温度值并将所述温度值发送至控制装置;
如果任意一个电池模块对应的温度值超过第二温度阈值,则控制装置控制底部冷却回路与制冷装置连通,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如果任意一个电池模块对应的温度值超过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装置控制与所述电池模块对应的电子阀开启,以使制冷装置通过所述电子阀与所述电池模块对应的中间冷却回路连通,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如果所述电池模块对应的温度值低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控制装置控制与所述电池模块对应的电子阀关闭,以关断制冷装置与中间冷却回路之间的流通回路;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所述电池冷却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24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