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信令数据的职住地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8906.5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4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蔡先华;李建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4/20;G06F16/2458;G06F16/29;G06K9/6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蒋昱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 数据 住地 获取 方法 | ||
一种手机信令数据职住地获取方法,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通过聚类分析,避免了手机信令数据自身的误差对职住地分析的影响,同时考虑了手机信令数据中的时间序列信息,实现了职住地的快速、准确获取,该方法包含:1)基于密度的时间序列空间数据聚类;2)聚类方法的参数标定;3)聚类所得驻留点簇中的职住地获取。本申请运用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数据挖掘。通过基于密度的时间序列空间数据聚类,将由手机信令数据构成的轨迹点数据聚类为驻留点簇,聚类参数通过给出的聚类方法的参数标定方法得到。根据驻留点簇的时间分布情况和职住地分布的时间规律,提取职住地的驻留点候选簇,使用KMeans算法,对候选簇中的轨迹点进行聚类以获取职住地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信令数据挖掘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机信令数据的职住地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城乡空间区域的全覆盖,城乡人口中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广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为交通信息的采集提供了持续可靠的数据源。手机用户的手机信令数据具有实时性强、精度高、覆盖范围广、获取方便的特点。手机信令数据作为个人活动数据的记录,包含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活动的位置、时间、热点区域分布和常驻地点,这为从手机信令数据中挖掘职住地的位置提供了可能。
大数据分析是用一定的方法对大数据进行挖掘以获得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技术。手机信令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种,通过对手机信令数据的分析可获取空间对象的驻留点、移动轨迹等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信息。聚类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它根据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或簇,使得在同一簇内的数据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在同一簇内的数据差异性也尽可能的大。
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机信令书的职住地提取方法,从聚类的角度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个人的职住地分布情况,对城市内部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手机信令数据的挖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机信令数据的职住地获取方法,可应用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挖掘研究中。通过该方法,可以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聚类,获取驻留点簇,然后根据驻留点簇的时间分布和职住地的时间分布规律,从中提取职住地驻留点簇的候选簇,最后根据KMeans聚类方法,将候选驻留点簇中的轨迹点聚类,获取职住地分布,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机信令数据的职住地获取方法,包括方法:
(1)基于密度的时间序列空间数据聚类方法:根据时间序列空间数据的时间序列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定义轨迹点之间的距离尺度和轨迹点中的驻留点;
(2)聚类方法的参数标定:基于密度的时间序列空间数据聚类方法的自适应参数标定,根据轨迹点数据集中数据点的密度分布情况,将数据集分割为不同的密度层数据,在每个密度层内计算聚类效果指数,选择聚类效果指数最大的列索引和由统计信息计算得到的结果作为该密度层内聚类方法的最小点数量参数、距离阈值和时间阈值参数;
(3)从聚类得到的驻留点簇中获取职住地的方法:根据聚类得到驻留点簇结果,结合职住地分布的时间规律,对驻留点进行筛选,提取其中满足停留时长的驻留点簇作为候选簇,运用KMeans聚类方法,对提取的驻留点簇中的轨迹点数据进行聚类,作为最终的职住地获取结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步骤一中轨迹点p(x1,y1,t1),q(x1,y1,t1)间的距离尺度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89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