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化工精蒸馏残渣焚烧处置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91020.6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7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余传林;王祺;宋爱军;赵洪宇;关小川;张翔武;蔡伟;梁丽娟;曹威;程坤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科林能源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4 | 分类号: | F23G7/04;F23G7/06;F23J1/06;F23J3/00;F23J15/02;F23J15/06;F22B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杨瑾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通 焚烧处置系统 袋式除尘器 有机化工 余热锅炉 再加热器 急冷塔 精蒸馏 脱酸塔 右侧壁 烟气 旋风分离器连通 废弃物资源化 无二次污染 旋风分离器 工作能力 固定连通 化工行业 环保节能 三废处理 生态效益 文丘里管 系统整体 焚烧炉 引风机 下端 进口 紧凑 烟囱 出口 | ||
一种有机化工精蒸馏残渣焚烧处置系统,属于环保节能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残渣焚烧炉的一端与余热锅炉固定连通后形成一体式U型结构,余热锅炉的右侧壁与旋风分离器连通,旋风分离器的顶端通过U型烟道与急冷塔顶端连通,急冷塔的右侧壁通过文丘里管与袋式除尘器的进口连通,袋式除尘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与脱酸塔的进口连通,脱酸塔的顶端通过管道与烟气再加热器连通,烟气再加热器的下端与SCR脱硝装置连通,SCR脱硝装置的出口通过管路和引风机与烟囱连通。本系统较好地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化工行业三废处理效果彻底,无二次污染,而且本系统整体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小,持续工作能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节能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有机化工精蒸馏残渣焚烧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有机化工行业包含基础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有机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重污染行业,其产品、中间产物和原材料很多都是危险化学品,其精(蒸)馏残渣更是具有污染物种类多、排放量大、成分复杂、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整体上滞后于对废气和废水的管理。采取的是全过程管理方式,相继出台了危险废物的鉴别和处理处置的相关国家标准;但对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方面还存在着管理空缺,尤其是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二次污染监管方面更是存在问题。
有机化工精(蒸)馏残渣污染大多为危险废物,其处理处置也遵循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三原则,其处理处置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综合利用、焚烧、填埋和污水处理,途径分为场内和场外两种,其处置的最终结果是消除精(蒸)馏残渣各项危险性。目前精(蒸)馏残渣前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精(蒸)馏残渣的脱水和固化。精(蒸)馏残渣的脱水,不管是产生企业还是处置企业大多采用在堆放场自然脱水的方法,该方法存在着有机物挥发到空气中和产生的浸出液处理问题,有机物挥发到空气中的污染物基本上没有企业关注,有部分企业收集浸出液对其进行处理,有部分企业相当于自然风干。部分精(蒸)馏残渣中不单单是有机组分,应含有催化剂或反应剂等,部分精(蒸)馏残渣中含有重金属,有的还不止含有一种,目前大多采用的处置方法是先焚烧处理再填埋。因为焚烧时是多种有机物一起焚烧,对焚烧后的组分等于有稀释的效果,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不采用固化措施,造成一部分需固化处理的危险废物没有进行固化处理。
目前,由于我国工艺技术水平粗犷,对精(蒸)馏残渣进行二次精馏处理的企业较少。虽然国家明确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处置精(蒸)馏残渣的行为,但是许多企业依然将残渣外卖给没有资质单位的企业处理处置。残渣的后续去向监管缺失、数据不明,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极大;同时残渣二次精馏后也会产生较多的废水、废气、精(蒸)馏残渣等废物,如管理缺失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极大。
有些精(蒸)馏残渣具有可燃性,而且燃值高,企业内部和外部将之作为燃料使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些锅炉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只是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是否符合危险废物焚烧的要求不得而知,因此可能会加大这部分精(蒸)馏残渣对环境危害的风险。
精(蒸)馏残渣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泄露必然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甚至有可能破坏大气层臭氧,常用精(蒸)馏残渣处置技术如二次精馏焚烧等也很容易对处理设施周边的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需从控制源强和就地利用等方面着手规划残渣的综合利用、处理处置技术和管理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科林能源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科林能源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10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