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来源于病原真菌具有抗微生物功能拟肽及其制备方法,组合物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91963.9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3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沈秉正;高翔;高越;喻研;曹志贱;吕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37 | 分类号: | C07K14/37;C07K1/20;C07K1/04;A61K38/16;A61P3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艾小倩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来源于 病原 真菌 具有 微生物 功能 及其 制备 方法 组合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源于病原真菌具有抗微生物功能拟肽及其制备方法,组合物和应用。该拟肽首先通过常规的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制备肽段IIGGRC,再通过羧基端半胱氨酸侧链的巯基与小分子化合物3‑巯基‑5‑甲基‑1,2,4‑三氮唑的巯基形成共价二硫键,最后通过半制备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药理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拟肽对革兰氏阳性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除细菌外,其对真菌标准菌株Candida albicans ATCC10231、C.krusei ATCC 6258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TCC 34877和临床分离的病原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该拟肽呈现出低溶血活性、高温环境及酸碱环境的稳定性,且人工制备便捷、药理活性明确,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以及有产业化的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来源于病原真菌具有抗微生物功能拟肽及其制备方法,组合物和应用,即来源于病原真菌具有抗微生物功能的拟肽,和该拟肽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拟肽的药物或/和组合物,并作为抗微生物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病原微生物对药物抗性的增加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00000人死于耐药微生物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多药耐药的细菌,例如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MRSA,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广泛耐药(XDR)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的耐药性日益普遍。与人畜共患病和粪便中含有的细菌(沙门氏菌属,弯曲杆菌属,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
目前公认的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有:①产生能灭活抗微生物药物的酶。该类酶是一类水解酶超家族,主要水解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而使其失活,包括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编码耐药酶的基因可天然存在于菌株染色体内(称为固有耐药,如存在于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具有天然抗性);也可在抗微生物药物的诱导下由质粒介导或整合进菌株染色体中(称为获得性耐药)。②修饰抗微生物药物作用的靶标。抗微生物药物靶位的改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耐药机制。通常情况下,靶位的改变来源于菌株获得相关基因或者基因的自发突变以及在抗微生物药物存在下的选择性突变。例如RNA聚合酶的突变以及DNA促旋酶的突变可分别导致菌株获得对利福霉素以及喹诺酮类抗微生物剂的抗性。③产生外排泵将抗微生物药物泵出。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难以治疗,因为它们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内在抗性。而其抗性的获得不依赖于水平基因转移和突变。革兰氏阴性菌的双膜结构和产生的外排泵可将抗微生物药物泵出,从而降低细胞内药物的浓度。革兰氏阴性菌在其膜中可表达许多外排泵,它们运输各种各样的分子排出细菌细胞,这些泵中的一部分可以运输抗生素。从细菌中泵出抗生素会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使细菌在更高的外部浓度的抗微生物药物中存活,从而导致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④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革兰氏阴性细菌外细胞壁的低渗透性已被证明在低剂量的抗生素浓度下能有效阻止抗微生物药物发挥作用。抗生素通过外膜进入菌体的关键机制包括负责亲水性抗生素扩散的孔蛋白(Omps)和用于疏水性抗生素的脂质介导途径,许多菌株由于外膜的脂质或蛋白质组成的改变而耐药,表明外膜屏障在菌株对抗生素是否敏感中起重要作用,外膜蛋白的任何结构变化都可以显著地影响其对抗生素的抗性。此外,当渗透屏障与周质空间中的β-内酰胺酶具有协同作用时,菌株的耐药将变得更加严重,可能导致病原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抗性。
除了细菌外,以往被忽视的病原真菌的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并开始被关注(Science2018,360:739-742)。多重耐药病原真菌的迅速出现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对人类健康亦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目前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正在不断上升,真菌疾病的全球死亡率现已超过疟疾或乳腺癌,并且与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死亡率相当(Sci TranslMed 2012,4(165):165rv13)。尽管它们无处不在,但真菌感染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传染病以往被大大忽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19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