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型线同心绞合导体结构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99145.3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4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陆正荣;蒋国君;唐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圣安电缆有限公司;江苏威达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H01B5/08;H01B13/02;G06F113/16 |
代理公司: | 常州易瑞智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8 | 代理人: | 徐琳淞 |
地址: | 214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心 导体 结构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型线同心绞合导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通过标准规定的导体最大直流电阻设计导体称重截面;步骤2,根据导体称重截面设计导体绞合外径;步骤3,根据导体的绞合外径设计中心圆导体直径和每层型线高度;步骤4,设计每层型线根数;步骤5,对型线进行角度修正,通过角度修正后,根据每层型线尺寸参数,设计绘制每层单根型线成品截面图;步骤6,根据步骤1~5设计的参数,绘制成品型线尺寸图。本发明为型线同心绞合导体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避免了重复试制调整的麻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型线同心绞合导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导体的结构类型主要有独根圆形导体、非紧压圆形导体、紧压圆形导体和分割导体,这几类导体的区别在于独根圆形导体弯曲性不佳,一般应用于导体截面不大的电缆;非紧压圆形导体弯曲性改善,但导体外表不光滑,在高电压环境下易产生电场集中、且不均匀,在高压电缆中绝缘承受的畸变场强高;紧压圆形导体外表经紧压后光滑度有改善,但截面做不大,一般在800平方及以下;分割导体截面可做到2500平方,但分割导体的圆整性和表面光滑性不佳;基于上述情况下,型线同心导体引起工程应用人员的注意,由于型线同心导体采用的是预制瓦形股块,拼装而成的圆形导体,截面可做到2500平方,且导体外表圆整、光滑,具有良好的均化电场的作用,适合低、中、高电压等级电缆应用,特别是超高压电压等级的电缆,可大大降低绝缘所需承受的电场强度;另外型线同心绞具有极高的填充系数,可大大减小导体外径,从而降低电缆绝缘、护套材料的使用量,降低电缆材料使用成本;同时如此高的填充系数,大大减小了导体单丝之间的缝隙,提高了导体的密实性,特别有利于提高导体的纵向阻水能力,很好的满足了高电压阻水电缆的使用要求,如±320kV直流海底、湖底电缆的使用。
型线同心绞导体的设计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简便和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的是不断设计和调整的方式得到最佳设计结构,然而这样的做法特别耗时耗材,特别是在高压、超高压电缆的设计过程中,由于电缆成本极高,频繁的设计调整将会造成巨大的设计成本;如果高压电缆采用德国TROESTER公司最新的500kV悬链式交联生产线生产的话,由于悬链线的特殊工艺要求,导体需要经受弯曲,拉伸、扭转的机械外力共同作用,对型线同心绞导体的设计要求就更高了,所以急需一套系统的,适合导体拉制(或挤制)、导体绞合、以及绝缘挤出(悬链交联)工艺要求的,直观、简便、精准的型线同心绞导体结构设计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型线同心绞合导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型线同心绞合导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标准规定的导体最大直流电阻设计导体称重截面;
步骤2,根据导体称重截面设计导体绞合外径;
步骤3,根据导体的绞合外径设计中心圆导体直径和每层型线高度;
步骤4,设计每层型线根数;
步骤5,对型线进行角度修正,通过角度修正后,根据每层型线尺寸参数,设计绘制每层单根型线成品截面图;
步骤6,根据步骤1~5设计的参数,绘制成品型线尺寸图。
所述步骤1中导体称重截面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s为导体称重截面,ρ为导体材质的电阻率,L为导体长度,R为导体电阻,k1为单根导线加工过程中引起金属电阻率增加所引入的系数,k2为由于多根导线绞合使单线长度增加所引入的系数;k3为因紧压过程使导线发硬,引起电阻率增加所引入的系数;k4为因成缆绞合,使线芯长度增加所引入的系数;k5为因考虑导线允许公差所引入的系数。
所述步骤2中的导体绞合外径的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圣安电缆有限公司;江苏威达电缆有限公司,未经圣安电缆有限公司;江苏威达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9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