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乳酸纳米粒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1127.4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4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勋;许维国;高全;陈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27/18 | 分类号: | A61L27/18;A61L27/50;A61L27/5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猛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乳酸 制备 纳米粒子 上清液 超声 可生物降解材料 产业化生产 左旋聚乳酸 胶原再生 溶剂混合 混合液 纳米粒 内消旋 水搅拌 填充剂 丙酮 冻干 肤质 均一 溶剂 透析 乙醇 右旋 填充 应用 修正 | ||
本发明涉及可生物降解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乳酸纳米粒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聚乳酸和溶剂混合,得到的混合液进行超声;所述聚乳酸包括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或内消旋聚乳酸;所述溶剂包括丙酮和/或乙醇;B)将所述超声后的溶液与水搅拌混合,离心后得到上清液;C)将所述上清液经透析、冻干,得到聚乳酸纳米粒子。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聚乳酸纳米粒子粒径较小且均一,作为面部填充剂使用,容易分散,可以均匀的分散到注入部位,实现对面部的填充和修正,还可以改善肤质,促进胶原再生,不良反应较小。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易于产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生物降解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乳酸纳米粒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聚乳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较好的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且其生物相容性好,降解产物为CO2和H2O,对人体无毒,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科修复固定材料、药物输送以及手术缝合线等。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可的一种生物医用材料。
近年来,美容行业发展迅猛,注射类的面部填充剂也发展的越来越快,成为了美容医学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场上面部填充剂的种类繁多,但要开发出美容效果好,疗效持久但非永久,且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美容产品仍然是一大挑战。而聚乳酸,尤其是左旋聚乳酸,临床权威证实左旋聚乳酸可以刺激皮肤新生胶原蛋白。传统的注射类面部填充剂,在注射后会慢慢被吸收最终消失,只能起到暂时的修补作用,需要反复重新注射,并且生物相容性差,还会引起炎症及其他毒副作用的风险。
由于人体内的乳酸为左旋乳酸,左旋聚乳酸在体内通过水解可以缓慢降解为乳酸,最终降解为CO2和H2O。在降解过程中,这些乳酸能够刺激胶原蛋白的形成,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流失的胶原蛋白得到补充,从而达到改善肤质,填补皮肤松弛、凹陷的目的,疗效可长达两年。因此,不同于以往的面部填充剂,近年来左旋聚乳酸在美容行业的倍受青睐。现如今的美容行业的左旋聚乳酸面部填充剂是将左旋聚乳酸制备成微粒或微球,制备过程复杂;粒径可控性差;成本较大。一旦粒径不均,复溶较差或注射不均会造成皮下结节或红肿等不良反应。且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左旋聚乳酸,未有研究发明将右旋聚乳酸和内消旋聚乳酸用于面部填充剂。且用于面部填充剂的都是微粒微球形态,没有将其制备成纳米粒子且用于面部填充剂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聚乳酸纳米粒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左旋聚乳酸纳米粒子,右旋聚乳酸纳米粒子和内消旋聚乳酸纳米粒子的粒径均较小且均一,作为面部填充剂使用,容易分散,不良反应较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乳酸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聚乳酸和溶剂混合,得到的混合液进行超声;所述聚乳酸包括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或内消旋聚乳酸;所述溶剂包括丙酮和/或乙醇;
B)将所述超声后的溶液与水搅拌混合,离心后得到上清液;
C)将所述上清液经透析、冻干,得到聚乳酸纳米粒子。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聚乳酸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50000g mol-1;
所述混合液中,聚乳酸的浓度为0.1~5wt%。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丙酮和乙醇的体积比为0~10:0~10。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超声的时间为10~60min;所述超声的功率为30~80W/m2。
优选的,步骤B)中,所述超声后的溶液与水的体积比为1:3~20;
所述水为超纯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11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